本报特派记者 郑琳 发自上海
音乐巨匠瓦格纳的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将从9月16日起,由德国科隆歌剧院原班人马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这部四联歌剧在音乐界拥有“至尊”地位,是瓦格纳花费了26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昨天,德国科隆歌剧院的代表亮相上海大剧院,为这部舞台巨作登陆上海世博会揭开帷幕。
歌剧界的《阿凡达》首度登陆上海
在对歌剧和舞台艺术的影响层面,《指环》和《阿凡达》很神似。瓦格纳在剧中设置的场景远远超越了当时剧院硬件设备的技术极限,于是他顶着经济压力建了一个专门的剧场——拜罗伊特节庆剧院。所幸当时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全力支持,才使得这个疯狂的艺术梦想成真。
《指环》是不轻易出德国国门的。这出戏的规模实在太过庞大,整个演职团队多达315人。而瓦格纳的音乐对乐队和歌唱者的要求又极其严苛,因此全世界有实力搬上四部全本《指环》的歌剧院屈指可数。道具和布景的搬迁就更复杂了,此次科隆歌剧院空运来中国的道具将有30多个集装箱。
也正因为《指环》全剧上演的机会实在太难得,音乐界的人士显得无比激动。昨天的发布会上,上海歌剧院著名指挥家张国勇连称:“不敢相信《指环》到上海来了。”
他还表示,作为一个指挥家,指挥歌剧是最高目标,指挥瓦格纳的《指环》则是一种“奢望”。“我这辈子是没希望了,”张国勇自嘲道,“不过看到科隆歌剧院能亲临上海上演足本《指环》,那么距离我们将来能上演中国自己制作的《指环》就近了一大步。”
看《指环》是一种体能考验
对专业音乐人和音乐发烧友来说,《指环》几乎是一种高入云端的“圣殿”。
而对普通观众来说,它恐怕是一场“噩梦”。取材于北欧神话的这出四联剧,由于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台词还都来源于古代史诗《尼布龙根之歌》,这样的文化内涵往往让外国人无所适从。昨天,梅尔博士企图将四部歌剧的剧情简单地阐述给在场的记者听,结果她滔滔不绝了十几分钟,直把台下的记者听得晕头转向,眼神迷离。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王勇不得不出来打趣:“想用10分钟描述完瓦格纳15个小时才讲完的故事,这的确太困难。我在音乐学院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光讲《指环》中的人物关系就要讲4个星期。”
是的,时间也是一大问题。这部四联剧每一部都长达四个小时,总长度超过15小时。连续观看4天马拉松式的演出,这绝对是一场体能考验。
王勇在发布会上讲述了自己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的经历:“你会看到每天在演出开始以后,剧院前的草坪上有很多人铺着毯子,带着点心甚至菜肴,好像郊游一样。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非常惊奇,上前问一位提着食物的女士。她说她是在等中场休息给丈夫送饭的,然后第二天的演出将轮到丈夫给她送饭!”
“不知道上海演《指环》的时候,咱们会不会也看到提着饭盒在场外等候的妻子。”
张国勇的玩笑开得更彻底,他说起了2005年北京音乐节上,德国纽伦堡歌剧院首次将全本的《指环》带到中国的情景。在演出前半年,音乐节总监余隆就愁眉苦脸地问张国勇:“要是观众看不懂怎么办?”
张国勇回答说:“别指望大家看懂了。这出戏,你就得关起铁门,每个观众发一条毯子,水和面包都准备好,等着他们睡着吧!”
事实是,在2005年北京的演出中,观众挤满了剧场,连台阶上都是人,结果确实有很多观众在马拉松演出中睡着了。“但是我发现,每当一场结束,观众鼓掌的时候,那些睡着的人鼓得最起劲!”
在场的记者哄堂大笑,张国勇这才正色:“即使那些人都看不懂,但他们仍然对演出表示了极大的尊重。其实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尊重,有了尊重,才会有上演中国版《指环》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