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为京剧的明天奔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4日12:26  新浪娱乐

  “京剧”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同时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瑰宝,在世界戏剧史、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京剧”其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与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使其数百年来经历沧桑而始终对于中华民族具有永远的魅力。

  然而百余年来国人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批判质疑和颠覆解构,使得现在的国人对中国文化具有太多的不解、误解、曲解,中国五千年来所积淀形成的价值信仰和文化生态目前正面临着现代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京剧所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及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尴尬,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困难境遇, 在观众放弃京剧的现象背后,是一些传统艺术所代表的价值和审美在现代社会里失去了认同感。保护、传乘、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是我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

  唤醒年轻人沉睡的文化基因 走进大学校园

  戏曲的生命在于观众,古老的京剧要走向未来,必须面向当代青年寻找新知音。青年观众中最为重要的无疑又是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应该把他们培养成为京剧的支柱群体。通过选择性的上演符合青年观众的审美心理和习惯的传统京剧剧目,从而触动青年学子的文化意识,让他们爱惜、保护京剧。并且通过系列的宣传,为传统文化与青年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京剧的艺术生命在青年观众中延续下去,为中华文化全面的复兴保留一枚火种。

  根据基金会与北京大学京剧社在校园内做的一个小型“京剧认识率”调查,100%的同学听说过京剧这个剧种,53%的同学从电视或收音机里接触过京剧,只有2%的人真正进入剧场或通过其它途径观看过京剧。这足以说明当今青年人对京剧的认识非常之薄弱。

  全国现有众多的高等院与数以百万的高校学子。我们认为高校不仅仅应该是流行文化和流行艺术聚集的场所,更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和高雅艺术展现的舞台。将融汇了中国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京剧艺术展现给在校学生,京剧那极富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集中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的美感,必将可以成为中国大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一个途径。观看京剧、支持京剧、了解京剧,培养自己的民族文化情怀和高雅艺术情趣,传乘民族文化精神,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向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京剧走进校园的系列活动,基金会利用京剧这个美丽的种子,在每个观看者的心里播撒下无数魅力的种子,唤醒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沉睡的文化基因”。我们深信每一个炎黄子孙生命中注定深埋着先人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融于血脉,只是是否有机缘启动而已。当今,我们太缺少这种可以触及灵魂的震撼,太多的繁杂,太多的混沌、太多的躁动、太多的功利,使得我们忘却了纯粹、迷失了自我、远离了宁静。因而,当美成为一种纯粹、一种唯一、一种来自生命源头的追求时,震撼是无可避免的,苏醒了的基因即可联接起文化认同的纽带。看的是京剧,收获的又岂止京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审美逸趣将寻着这个路径可以走得更远。只要种子存在,就会发芽、开花、结果。遭遇过京剧的洗礼后,我们有理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明天有更多的期待与自信。

  支持京剧走进校园,加强各院团、演员与大学的联系和合作,将是保护和推广京剧艺术的一个关键性措施。一方面是联合、借助大学的学术优势培养京剧的演员、编剧、导演和理论研究人才。另一方面是培养新一代的京剧观众,建立定期到大学巡回演出的机制,在大学开设有关京剧的课程和专题讲座,使一大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京剧艺术的熏陶、为京剧争取更多的观众。通过影响年青的文化精英们,将对京剧的世代传乘做出积极贡献。

  虽然对于“感受国粹  京剧进校园”的个体接受主体——大学生而言,他们从年龄、职业角度看相对单一,目前人际传播是他们进行再传播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这是一群非常活跃的群体,变数系数高,未来必将进入社会的中坚阶层,因此,后发影响力不容低估。基金会只需要从这个群体究竟怎么看京剧?从中看到什么?特别是看后是否再传播以及如何再传播?等方面进行长期的调查、检测与整理,取得第一手资料。必将为京剧以及中华民族其它戏剧种类找到一个全新的生存与保护方式。

  

  加强大学生的解码能力 走进课堂 持续参与与关注

  面对今天远离古典的年轻人,如何避免由于食之不化而再次流失这些已经被唤醒的年轻人呢,除了将完美的演出代给学生外,我们还拟聘请有关京剧理论界专家在演出前做普及性的演讲,讲解京剧的起源、流派、经典剧目等基本知识, 利用演出中场时间,将京剧的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唱、念、做、打、舞等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展示性表演,并邀请现场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全方位的为广大学子打开“京剧之门”。

  走进课堂 持续参与与关注

  为解决学生看戏时激动,想时感动,过侯无动缺少可持续效果的问题。将京剧引进课堂,与学校合作将京剧艺术鉴赏作为常设选修课,长期传授京剧知识,加深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年青学子的解码能力,进而扩展相关咨询的挖掘,延续兴趣与关注,使之逐渐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审美品质的向往,成为一种主动与自觉。

  建立社团  搭建参与平台

  大学的学生社团从来都是年青学子们兴趣爱好最好的学习、创作与展示的平台。帮助大学建立京剧社团,与现有京剧社团紧密合作,积极辅导,是扩展影响力的很重要途径。通过社团活动,喜欢京剧的同学可以获得深入了解学习的机会。

  构建网络社区 培养青年群体中的“观点领袖”

  所谓“观点领袖”是指能够通过个人产生社会影响效果的人。他们是“影响再传播”“二级传播”的主要实施者。 因此,发现、培养青年学子中对京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同时思维活跃、善于表达交流的人,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观点领袖”的积极作用,就可能在再传播中生发更大的效力。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建立全方位的虚拟社区,鼓励学生、观众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适当的时机选出其中精辟文章集结成书。那后续的持续培育举措效果将是显而易见的。

  薪火传继 传乘、保护传统“骨子老戏”,培养青年演员

  公元1790年(清乾隆十五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成几何时京剧作为影响中国最深之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中华戏剧之冠。 但是当今这一富有传统的艺术却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这一富有高度形式注意的艺术形式正逐渐被人淡忘。全盛时期京剧能演出的剧目达到一千余出,而今集全国京剧院团能演的剧目,去其重复,不过二、三百余出,长演的剧目更是少的可怜。京剧演出的特点是“剧靠人演、艺依人传、人传剧存、人去戏散”。京剧的保护与传乘首先依靠的是演员的代代传乘。只有依靠现存的老一辈艺术家口传心授,才能延续正宗、正统、正派的京剧艺术,传继、整理即将失传的京剧经典剧目。

  建议在适当的时机成立京剧老艺术家专项基金会,如杜近芳先生专项基金会。调动老一辈艺术家的参与积极性,整理、传乘本人“拿手”剧目。发挥老一辈艺术家的影响力,整合、调动“粉丝团”团结更多热爱京剧、能影响京剧发展的有识之士。

  通过整合,与积淀基金会的演出活动已经聚集、吸引了国家京剧院、战友京剧团、北京京剧院等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全力加入,丁晓君、姜亦珊、李阳鸣、刘魁魁等国家金奖演员组成了一个超强大演出阵容。

  在这个把演戏看成是一门“生意”热中于追求物质报酬的速食年代,通过面对学生观众纯洁与热烈的掌声,各个艺术门类专家学者的谆谆教导。基金会的活动势必将重新引导和恢复这些青年演员作为“艺术家”的使命感与尊严,让他们真正领会观众对他们的演出所表示真诚的感激及艺术的满足感与使命感!

  走入社会 获得更广范的支持与肯定

  创编新戏 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元素

  联合两岸四地文化精英、聚合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种类创编新戏,这无疑将为传统艺术如何有机的注入新活元素做出有益的探索。对于创新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一直以来古典与现代似乎总是处在难以调和的两个极端。如何寻找最佳契合点的过程也就是艰苦创作的历程。通常看到由于现代观念、技术的引入,对古典带来伤害和产生不和谐的状况居多。保留古典精髓,添加现代元素;以古典为本、现代为辅将是基金会创作的基本原则。力求整个作品既体现出主创人员锐意创新的追求,试图接近现代,接近青年;又绝对不偏离对古典的尊重保留本质的底线。现代只是服务于古典,只做锦上添花之举,绝不做画蛇添足之事。因此,如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因素成功的磨合成有机整体,符合二十一世纪观众的审美要求,制作出一出既传统又现代的戏剧将是基金会的下一个目标。

  以上简单的阐述了基金会京剧发展的方向与脉络,希望在基金会的努力下:传统戏剧结构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与人生价值观念,利用传统戏剧的表达方式感染到每一位观众重新感受、了解与反思东西方文化的异同,重新认识和考量人生与价值观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