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在国家大剧院落下帷幕的话剧《培尔·金特》是近两年来阵容最强大、也是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部经典名剧。孙海英吕丽萍夫妇的联合出演令该剧观众众多,但有关剧情跳跃难懂以及孙海英“老演小”的争议也甚嚣尘上,记者为此专访了该剧主创孙海英和导演王延松……
争议1
剧情跳跃难懂
“我就是培尔·金特,”孙海英每每提到这个角色总是忍不住泪洒衣襟,“我也曾是个培尔那样的浪子。”对于剧中描写的培尔·金特的生命旅程,孙海英每次提起更是激动万分。培尔和妈妈的感情,培尔一生的怪诞经历都令他感同身受。在该剧上演后,不少观众却认为改编剧情略显混乱,情节突兀,令人难以看懂。改编后的《培尔·金特》不再按照原著中从年轻到年老的顺序演绎,而是打破时间顺序,让老年的培尔率先出场,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带出年轻培尔的人生经历,这给不少观众看懂剧情带来了障碍。
导演:文化差异带来理解障碍
对此,导演王延松告诉记者说,该剧的剧本他一连改了三年。“易卜生曾经说过,这个戏离开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就很难被理解了。这个故事中既有现实的成分,又有怪诞的幻想,剧中的培尔始终在现实与怪诞之间穿梭,易卜生是力图通过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来反映他对整个人类问题的看法。所以观众会突然看到剧中有山妖蹦出来,还有很多仿佛信手拈来的文化语境,这和挪威的传统民间传说、口头文学有很大的关系。你和挪威人说起山妖他们就很容易理解,就像我们对孙悟空很熟悉一样。”王延松说,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能力,他在改编时已经删掉了一些更抽象的段落。在王延松看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易卜生原著中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得有些观众会觉得该剧有点看不懂。
争议2
孙海英“老演小”
在演出中,孙海英不换服装,而是完全靠演技来体现培尔·金特年老和年轻时的差异。这种很纯粹的表演方法自然会让一些观众需要集中精力、认真投入才能融入剧情。
有些观众反映,因为装束上少有变化,他们有时会难以分清培尔所处的年龄段。
孙海英:找不到人我也很痛心
王延松告诉记者说,在筹备该剧时,他并不想让孙海英一个人同时演两个年龄段的培尔·金特。“我原先是想让孙海英演老年培尔,再找一个在外形和表演风格上和孙海英比较接近的青年演员演年轻的培尔。”然而,剧组最终没有寻找到能够支撑起年轻培尔角色形象的合适演员。孙海英也不得不“老演小”,在老年培尔和青年培尔的角色间进行着高难度的转换。为此,孙海英也深感痛心。他告诉记者说,“年轻演员撑不起培尔·金特这个角色,我们就找不到这样一个年轻演员来演这个戏,这让我既着急又痛心。”
争议3
公开批评观众
孙海英对观众“很不客气”。在新闻发布会上,他态度激烈地说,他非常厌恶那些不懂装懂的观众,“你都没有看懂这个戏,你有什么资格来评论?”按照孙海英的观点,不光舞台演出有优有劣,观众也是有“好”有“坏”。孙海英的态度在观众间掀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看不懂”到底是作品本身值得商榷还是观众真的出了问题?
孙海英:希望观众“忘掉”孙海英
“我们现在有时是在低估观众,有时又是在高估观众,”导演王延松说,“我常在美国日本看戏,在我个人视野里,好的观众不是奔着明星来的。观众要看的是戏,是这个角色的价值。如果说一个演员看着眼熟,于是就来看戏,那这样的观众就还需要成长。”孙海英也告诉记者:“我希望这个培尔·金特能让观众彻底忘掉他们心中的孙海英,希望他们能喜欢培尔·金特,能从培尔·金特的经历中得到启迪。”
信报记者 王菲/文 苏冠名/摄
新闻链接
《培尔·金特》轻松收回投资
《培尔·金特》一剧引发的争议还不仅仅是在作品本身。在经典名剧极度缺失的舞台上,该剧的票房一直不被看好,何况该剧还是孙吕二人自掏腰包做戏。但记者了解到,《培尔·金特》投资为200万,目前该剧已经在全国巡演了40多场。在全国第一轮巡演中,就已经收回了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