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展现肖邦卸去光环的真实人生 另类情人乔治·桑符合现代女性
主持人王莹:以前话剧元素可能更突出的是演员,现在还有一个形态是钢琴曲。于洋,这部话剧是截取肖邦生命的片段还是演的他生活的哪一部分?或者是经历的哪一部分?
于洋:成年以后,18岁以后一直到他去世,基本上是这个阶段。把他也不是说全部面面俱到,当然是把他主要的线索、主要的生活情感这几个侧面折合在一起,然后根据他的背景,他当时做了很多作品。
主持人王莹:主要是突出他的哪些特点?他是一个爱国的钢琴家?
于洋: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是一个去创作音乐的人,还是站在一个人的基点上出发的,并没有说很那样子,一下子好像带着光环、闪着光芒,他就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有情感,他也有他的软肋,他有特的弱点,还是站在一个人客观的角度上,他对于祖国,对于母亲,对于情人,对于自己身体各方面,还有对于地狱,就是对于一个人他当时所处的那个空间,所处的那个环境,直接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至于他内心积压了什么样的东西,然后他宣泄出去,这么一个感觉。
主持人王莹:而不是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钢琴家,不食人间烟火。
于洋:不会的。
主持人王莹:听说佳奇演乔治·桑这个人物,也颠覆了历史上大家对乔治·桑的印象。
江佳奇:之前刚开始我对这个人不是太了解,就像于洋说对肖邦,但是大家都听过肖邦的音乐,我是开始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才发现她的作品,才看了800篇的《冬天之美》的散文,她曾经写过很多很多剧作,包括都是人物性的,尤其是以女性为主的人物性的,因为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主持人王莹:对,历史上对她的负面评价很多。
江佳奇:那都是因为跟肖邦的感情,而且是那时候她在巴黎社会里,因为她是女权主义,情感很开放。
王晓鹰:她在主流社会里是另类的文化。
江佳奇:但是作为现代的人来说,我相信现代的女人会很接受她。非常独立、非常有个性的一个女人。
王晓鹰:在她跟肖邦的这个事情里,因为她很特立独行,跟肖邦这样一个关系,也会讲她畸形恋情对肖邦的负面影响,在历史上面也会这么讲。但是我们这个戏里更多的是讲由于在肖邦的生命里出现了乔治·桑,给他的这种情感,给他才华的发展和宣泄提供了另外一个可能性,或者说提供了更好的一个社会、生活、文化的背景,她把他带到了巴黎这样的文化层面去,带到了一个可以更纯粹的去感受文化、感受艺术,更纯粹的看待自己怀有的天分,把他给焕发出来。她跟他的关系更多不是情人的关系,而是乔治·桑觉得他应该怎样去运用或者焕发自己上帝所给他的音乐才能,她在塑造他,给了他一个新的机会,这样让肖邦在他对他自己的国家,对他自己的民族,对他自己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对他自己的国家深受沙皇俄国,因为当时他走的时候波兰已经亡国了,已经被沙皇吞并了,他是带着流浪、孤儿的心情离开波兰。
波兰情结和巴黎文化造就肖邦 生命内涵没有国界
主持人王莹:这种大的社会背景您怎么表现?
王晓鹰:戏里都有,因为肖邦最主要的生命经历和最主要创作的经历跟这些都有关。这个戏最早,前面第一个情节就是他为了拒绝给沙皇占领者弹指定的曲目,人家把他的琴给砸了,砸了他在那儿就不能立足了,不能立足了以后再他老师的启发下就去了巴黎,这个戏就是从这儿开始,带着他的恋人给他的一捧家乡的泥土离开波兰,这都是他的传记里面有的。他带着这种情怀去了巴黎以后,乔治·桑把他引进了巴黎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层面里,这样的文化人云集的层面里,又把他带到了马略卡岛,让他更直接面临他自己的心灵,面临他自己心灵里的和谐和美丽。同时他心里还怀着对他国家、民族的忧虑。这两种东西交织在一起,最后才造就了肖邦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换句话说如果他没有波兰情结也成不了今天,他如果没有乔治·桑或者是巴黎这种文化氛围给他的滋养,他也成不了今天,两种东西造就了今天天才的形成。
主持人王莹:王导拍这部音乐话剧是不是也借鉴了很多之前相类似的音乐家传记的电影?像莫扎特,它也比较成功,是莫扎特的经历和音乐的结合。
王晓鹰:莫扎特的电影我以前没看过,我是看过北京人艺演过一个莫扎特的舞台剧,其实都是先有舞台剧后有电影,但那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这一次我主要是找我自己对这个东西的感觉,我这么多年排戏,包括用音乐,用舞蹈,用写意性的东西表达,这是我长期对舞台剧的理解和追求。在这个戏里我就更多感受一下这些音乐怎么能够表达人物,诗画的场面怎么表达尝试。
主持人王莹:但是现在有这样一些网友有这样的担心,肖邦毕竟是波兰人、外国人,中国人处理怎么能够结合我们的文化,让更多人能够了解肖邦、接受肖邦这个人物,跟年之前排的《简爱》不一样,简爱是小说人物大家可以想像。但是肖邦是一个活生生的钢琴家,他就曾经存在过。
王晓鹰:其实这没有太大的区别。比如我们排过很多戏,比如我们排的《哥本哈根》,比如我们排的《萨勒姆的女巫》,观众之前对它可以说都一无所知,信息完全是从我们在舞台上的创作传递出去的。这戏也是一样,因为我们在台上并不是讲一个概念的肖邦,而是讲一个人物的肖邦,一个独特的人物,独特的情感经历的肖邦。跟我们平时塑造人物是一样的,或者跟《简爱》是一样的,其实《简爱》更难,因为大家看过小说、看过电影,你心里有一个概念,你会带着这个概念去看更麻烦了,你没有带着这个概念,你去接受对于人物全新的创造,应该来说就是跟看一个戏没有太大区别。而且这不存在吸收多少中国文化的问题,这个戏里表达人物的情感包括表达音乐,对人生命内涵的传递是非常共通性的东西。就像你听肖邦的音乐不用考虑它跟中国的音乐有多少沟通一样,不会有障碍。
主持人王莹:就是常说的音乐没有国界。
王晓鹰:真正一个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情感的表达其实都是没有国界的。
《肖邦》为演员提供别样人生体验 主创痴爱话剧舞台
主持人王莹:于洋你演这个角色有压力吗?
于洋:太有压力了。
主持人王莹: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你那么资深。
于洋:那不成,肖邦确实是……
主持人王莹:你看把我们演员难的。
于洋:他这个山太高了,几乎是无法攀越的一座山。主要是在于他的音乐给我的压力太大了,说白了他的这种创作,实际上我所了解他的传记也好,看了以往他的素材也好,实际上他是外表很弱的一种人,但是他音乐的那种张力和他要表达的那种情感,无论是对国家的也好,对爱情的也好,或者是对于整个他的音乐的那一部分,我觉得太大了。所以,他这种内外的反差,这种力量、这种纠结和这种撕裂的东西,我觉得作为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平静、很平淡、很祥和的这么一种人生,你去间接体验他的那种生命,我觉得难在这儿。
主持人王莹:你可怎么找感觉啊?
于洋:只能就是……
王晓鹰:把自己逼疯。
于洋:带着这个信念,把自己往水里沉。
主持人王莹:导演太不留情了,自己还扮疯,让演员就直接疯了。
于洋:最终演员演戏就是演理解,我能沉到什么地步呈现可能就是什么地步,就像水底一样。
王晓鹰:这个人物比我们一般排戏的人物难,当然我们一般演戏,像于洋刚才讲的,不是那种平淡无奇的生活,风平浪静的生活,戏剧里都会有一些人生的困境,包括有些情节上面给人物带来的一些困境,包括自我矛盾的困境,都会有。因为这个人物是一个艺术家,他内心的狂野和敏感、近乎疯狂的状态,是他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素质。而这个里边肖邦又常常处在一个非常神经质的状态,各种精神状态都有。所以,他的人物内心世界确实跟我们平常人有很大的距离。你要想把这个人物表达好,你必须把他的内心世界表达好,你表达内心世界就得把这个人物内心的敏感的、神经质的,有的时候狂野,有的时候焦躁的这种东西,要创造一个东西,像写一个音符写不出来都会砸琴,这种非常不同寻常的状态他得演出来,才能演好这样一个艺术家人物。
主持人王莹:于洋现在觉得难,但是之后他会变得更加强悍,因为有了音乐的表达,有了排《肖邦》这一段积累,肯定会越来越厉害。
王晓鹰:是这样的。
主持人王莹:包括佳奇。
王晓鹰:做演员就是有这一点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一个人生活当中就是他自己的一个生活经历,他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给他带来生命或者人格的滋养。我们做创作的,有很多机会去间接的从那些更丰富的人生、更伟大的人生身上间接的体味他的生命经历。回过头来其实对于我们人格的成长,真是有好处。
主持人王莹: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美好的,怪不得我们导演痴迷不悔。佳奇也很不容易,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就甘于在话剧舞台上跟这样的导演折腾。
江佳奇:拿于洋的话说痛并快乐着,我很享受这个生活。
主持人王莹:对于影视剧的拍摄自己是不是也是优先选择话剧舞台?
江佳奇:反正我在大学里面……
于洋:她就是为话剧而生的。
江佳奇:不是,因为我在大学里面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就曾经跟我说过,说你应该先在话剧舞台上好好演演,因为我个人感觉大学毕业之后并不是马上要成名。每个人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你只要在这条艺术创作之路上,条条大路都是通向一个目的,你自己内心的目标都是为的这一个。你不一定会去走,每条道路到最后可能你达成的目的,和你在大学时你的目标和奋斗理想是一样的。
主持人王莹:大家不会是因为演话剧演得都境界提高了很多很多吧。
于洋:像江佳奇老师这样,他说的是心里话。
江佳奇:你也说的是心里话。
主持人王莹:我觉得我们这个主创确实和以往我见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家起码是沉在这个事情里面来做,而且是全身心的投入。这样虽然很累,但是我相信到最后观众回馈给大家的也是最丰厚的掌声。
王晓鹰:但愿如此。
主持人王莹:我们就一起期待6月11号在保利剧院欣赏由几位主创给我们呈现的《肖邦》。
王晓鹰:好。
于洋: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王莹:谢谢主创的到来,你们也很辛苦,在这里我们也感谢网友的收看,也希望大家能够支持这部话剧,喜欢这部话剧。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感谢易茗造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