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向成为“曲艺表演艺术家”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他已顺利通过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的初评。尽管中国曲协声称评选将一视同仁,但人们很快发现,曲协这次其实非常想把表演奖颁给小沈阳,所以才会派出评委帮小沈阳修改作品。记者注意到,一些国家级文化类大奖依靠给名人颁奖以提高自己影响力之风,正愈演愈烈。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教授王晓渔直言,此风不杀,这些大奖陷入自娱自乐之境,最终彻底失去权威性。
本报记者 郦亮
小沈阳
作品有问题仍能过初评
作为中国曲艺最高奖,谁要是能获得牡丹奖的表演奖,谁就是公认的“曲艺表演艺术家”了。虽然为人知晓才一年多,跟着师傅学艺也不过几年,但小沈阳越来越觉得,这个目标已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了。几天前,他选送的传统二人转作品《王二姐思夫》一举通过了牡丹奖的初评,很快他就要奔赴山西的分赛场进行角逐了。
牡丹奖的评选方中国曲协的分党组书记姜昆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他和赵本山很熟,是好朋友,但整个在初评过程中,赵本山没有为徒弟小沈阳说过一句话,小沈阳过关完全靠自己实力。但是姜昆也承认,小沈阳在《王二姐思夫》表演不错,但是该作品本身还存在问题,“评委已经和小沈阳及作者交换了修改意见。”
可是,这评选就像考试,哪有评卷老师发现了错误,和考生一起涂改了答案,再像模像样地重新评卷的事呢?根据牡丹奖的评选标准,参选表演奖必须做到表演和作品俱佳,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表演得不错,作品不行,也依然可能无法入围。如今小沈阳不仅顺利过关,而且还享受了接受牡丹奖评委修改意见的待遇。难怪业内有一种声音认为,这就是明摆着要送奖给小沈阳。难怪,半个月前舆论还为小沈阳的参评资格而争论不休,可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小沈阳其实离“曲艺表演艺术家”的称号并不遥远。
事实上,本届牡丹奖从一开始便颇有争议。在参评名单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了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的名字。名单中还有相声艺术家戴志诚,而他参赛的表演搭档正是中国曲协的书记姜昆。
牡丹奖
借明星提高知名度?
虽然姜昆认为,小沈阳参评并通过牡丹奖初评没有什么问题,但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牡丹奖其实很需要小沈阳。初评结果公布后,已经有网友感叹,如果没有小沈阳参评这件事,在老百姓当中,牡丹奖究竟还有多少声音呢?所以让小沈阳层层过关,不断地见诸报端,这对提高牡丹奖的影响力无疑是有好处的。
给一些名人颁奖,正在成为某些文化类大奖进行自我宣传的一种方式。比如两年前茅盾文学奖颁给了麦家这件事到现在还有争议。人们的质疑之处集中在,其一,麦家的“敌情小说”是典型的类型小说,走的是商业化的路子,这与一直给纯文学评奖的茅盾奖的定位不符。其二,麦家获奖时,由他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暗算》正在热播,给大红大紫的麦家颁奖,似乎也不是一贯以严肃著称的茅盾奖的风格。但是茅盾奖终于还是给了麦家。人们后来才恍然大悟,有那么多读者因为知道麦家,才重新知道了茅盾奖。这是一个策略问题。
如果这次小沈阳如愿以偿获得牡丹奖,他当然乐于接受,因为这本身就是他的追求。但记者也听说过这样的事:某奖评委会送给了某名人一个大奖,结果名人并不买账,他认为,这就好比那些通报“获了大奖”的虚假广告,其实里面潜藏着目的,所以拒绝领奖。想送奖而送不出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悲哀的事。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教授王晓渔,昨天就此对本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文化大奖之所以现在声音如此之衰微,就是因为在过去的评奖中,他们已经失去了权威性。现在想通过给名人颁奖来提高声誉,无异于陷入“以非权威来挽救权威”的可怕境地。其结果,只能使大奖越发变得自娱自乐,在公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弱,直至被彻底抛弃。
【娱是乎】
这笔账该怎么算?
记者 郦亮
关于文化大奖提高影响力这笔账,目前有两种算法。一些评奖者认为,务必要拉一两位名人入伙,给他们颁奖,借他们的大名以提高大奖的声誉。这样名人开心,大奖又为人所知,可谓双赢。但一些观察家却觉得这是得不偿失,或者说得严重点是自掘坟墓之举。因为这是在拿自己几十年才树立的权威性开玩笑。
那么这笔账究竟该怎么算?从经验来看,给有成就的名人颁奖从来就是大奖获得关注的一种方式。正如奥斯卡每年都给一位功成名就的老牌明星颁发“终身成就奖”那样,全世界的人们总是获得在“众望所归”般的心理满足之后,对奥斯卡又生出了几分敬意。
可是,名人并不总是在评委们想送奖给他时,恰好有好的作品。虽然曾经的佳作让他(她)如此引人瞩目,但创作有高峰和低谷,这是自然规律。如果恰巧名人的作品不是最好,却非要硬生生地把奖颁给他,不顾舆论的质疑,那可真的是得不偿失了。这样即便提高了影响力,若干年后人们再提起这个大奖,所多的估计也是“那不是送给某某某的大奖吗”的不屑之声吧。
任何一个严肃的、有自重感的大奖,其唯一的评选标准就应该是参评作品的好坏,这与参评者的名声无关,更与所谓“提高影响力”的考虑无关。任何渐入危境的大奖,都是因为这条唯一的重要标准已经遭到了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