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斯德哥尔摩
看这部戏之前曾有朋友问我,不知道这部戏跟《你好,打劫》相比会如何,因为都是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我的答案是,不能做这样的比较,这绝对会是两部完全不同立意、不同主旨、不同外延、不同表达方式的两部戏。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又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换作是我,长久的相处也会变为一种习惯,哪怕是被虐待被暴力,越是心理有缺陷,极端、变态的人,其实对感情越充满渴望和期待,久而久之就成了两个人相依为命的依赖。这并不是什么值得震惊的事情。
所谓情节
在这部戏里面,故事情节是最被弱化的一部分,小拉的故事只是一个借以阐明斯德哥尔摩症状的载体,它本来可以被讲述的很清楚,但是却看起来很凌乱,不知道是不是这就是实验戏剧。宣传中说《斯德哥尔摩冒险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德国真实的“斯德哥尔摩”案例:女孩娜塔莎·坎普什被一名精神变态者绑架,成功逃脱后罪犯卧轨自杀的事情。小拉和麦芒的故事和他们如出一辙,只是又加上了冒险家这么荒诞刺激的帽子,这种所谓的创作在我眼里顶多算是二度诠释和表现手法上的阐释。
表现形式
看戏的过程中有好几次不自然的想到王翀的《自我控诉》,在许多表现手法上极为相像。个人觉得导演想要表达的讯息太过丰富,以至于演员们不能很好的驾驭角色,脉络显得凌乱,导致观众抓不住重点和主题,而产生抵抗心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戏的形式上。在舞台上,不见得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语言都是有意义的,但是我希望它们有意义,而不仅是花哨吸引眼球的表达。自叹实验戏剧看过的也不少,被震撼被惊喜被折服的也有那么几部,不管多么抽象和隐晦都多少能理解到创作团体的一丝主旨,有所感有所悟。《斯德哥尔摩冒险家》却是让我难懂了,他们到底是在干什么。真想听听导演的教导,细想又没什么必要,观众感知多少是多少,其余的部分解释也是多余了。
演员
陈明昊的演技没有可挑剔的地方,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很好,现场发挥的应变能力也很强。以至于另外三位演员成了彻彻底底的大配角,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和配合,甚至我觉得这部戏完全可以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来完成。给观众抹蛋糕和吃纸的情节如果转化成更好的临场发挥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不至于像个托儿似的那么假。
打分:8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