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红艳) 歌剧《茶花女》在全世界已经有很多版本,而昨晚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的亮相,以前所未有的“光影奇观”式舞台呈现方式,刷新了观众旧有的欣赏体验,让观众觉得歌剧其实并不沉闷,相反还透着俊俏之味与时尚之感。
大幕拉开,一朵巨大的茶花在天幕上显现,由黑白渐渐生出彩色。音乐响起,一张面积达264平方米的巨大镜面缓缓抬升,在与舞台形成约45度夹角处定住,昏暗的灯光也随即明朗起来,具有19世纪巴黎风情的棕红色挂毯赫然呈于眼前,男主角阿尔弗莱德手持信件踯躅走上……由于镜面的反射作用,地面的画面成了舞台的背景,观众则分别在舞台上和镜中看到两个阿尔弗莱德。而觥筹交错、莺歌燕舞、华服摇曳的茶花女家中,也在镜子反射下越发显得流光溢彩……
这面“镜子”其实是一种特殊纤维制成的膜,通过灯光效果,使得它有时是一面纯粹的镜子,有时又如薄纱。也因此,它巧妙地将舞台“隔离”成两个空间,姑且称作是镜面前区和镜面后区。如果再加上舞台上方的天幕,整个演出舞台其实是被拓展成了三个演出空间。比如,当茶花女面朝镜面回忆往昔生活时,镜面后区瞬间闪现出一支小乐队,以及歌舞和种种街头风景;而当一切回归现实,镜面后区的这些意象又悄然隐去。
演出临近结束时,镜面再次缓缓提升,随着与舞台逐渐形成90度角垂直,乐池里的乐队指挥马泽尔和乐队都被反射到舞台上。在镜面最终停下的那一刻,所有现场的观众也都被“收”入其中,成了舞台上的芸芸众生。而此刻,茶花女已悄然命殒。导演试图通过这一视觉效果,表达出“是世俗社会的偏见杀死了茶花女”的主题内涵。观众,在此刻成了“杀手”。
在一面巨镜之前,在大师洛林·马泽尔的激情指挥棒下,风靡全球157年的经典歌剧《茶花女》,以这样一种超现实的梦幻感再现于舞台上。歌剧评论人周黎明评价说:“我看过国内外很多个版本的《茶花女》,可以说大剧院这个版本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它保留了传统的优势,又有很大的创新。这个全新的舞美创意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评论人张克新说:“之前虽然看过国内外很多的歌剧,但这样的歌剧还是第一次。我觉得这个镜子设计得非常巧妙,既简洁干净又能实现多层面的舞台调度。”
想人所不敢想,是创意的激荡;做人所不敢做,则是胆识的再现。虽然还是那熟悉的旋律,还是那充满悲情的故事,不过大剧院版《茶花女》以舞台制作的新、奇、巧,让现今的观众十足体验了一把歌剧艺术在音乐之外的魅力和震撼力,以及世界歌剧制作的前端风貌,同时也为“经典怎样出新”“经典怎样超越”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该剧将演至6月6日。高尚摄
幕后探秘
神奇的镜子
整场演出,除了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以及唱功卓著、熠熠生辉的主演们,另一大主角便是这面巨大的镜子。它替代了所有繁复的舞台装置,简约却极富表现力,讨巧而又讨好,让观众啧啧称奇。
据大剧院演出部节目组负责人关渤介绍,在早期与该剧艺术指导洛林·马泽尔、导演海宁以及他们的制作团队沟通中,他们就向大剧院方提出了关于这个镜子的设想,因为此前他们在世界其它剧院制作剧目时使用过这种技术。不过,大剧院方觉得仅仅以镜子的形式来呈现,似乎还不够新颖,不够物尽其用。在经过多次调研之后,双方达成一致,即通过灯光效果,来使得这面“镜子”既是镜子,又是纱幕,从而达到现在的舞台效果。“应该说,现在这种方式是在双方的不断磨合中,对原有设想的一种提升、拓展。”
另据关渤介绍,构成镜面的这种膜是在意大利专门定制的,国内目前没有这种材料,透光率几乎百分之百,而且薄如蝉翼,只要有一个小洞就会全部破掉。因为没法折叠,这种膜像一幅珍贵的画作一样,是被装在一个长12米的大圆筒中运送来京的。关渤说:“我们用了铝合金材质的架子固定这个镜面,因为铝合金柔韧性比较好。但最难的问题是,很难把它绷得完全平整,真的像镜面一样平滑。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总有褶皱。后来,经过很多次研究和实验,终于攻克了难题。至于是何绝招,那可是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