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人以为的那样不同,佘赛花上历史上确有其人。据说,佘应作折。《五代史》有折氏宗族传记,说折家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折家军”。史称折氏“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自从阮而下,继生名将,世笃忠贞,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於宋者矣。”佘赛花,封号太君。生于后唐清泰年间(934年),后汉乾祐二年(949年)与杨继业成婚。卒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寿七十七岁。
有同名电影言佘偶救杨振业,私定终身等。且不表。
其实我并不唱听京剧,且不说鲁迅和周作人都讨厌京戏(非京剧),想他们如果活到现在,必然是喜欢京剧的——跟很多年轻人一样,我也只是不懂于是不喜欢一切戏曲。我姥姥活着的时候很喜欢,当她看时,会告诉我是哪一出,她简短讲几个字,那是最言简意赅的中心思想。我觉得没意思,只好出去玩。但在02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跟着省代表团去采访小梅花奖比赛,一窍不通,又对新闻满是热情,于是我很头疼,盗仙草、挂画、秦香莲吊孝、刘海砍樵……一股脑袭来,我恶补了一通,手写出了一篇很和谐的文化报道,给我的表扬对象剧协主席一顿好改,一直改到天黑,他派一个办公室打字员呼啦啦地帮我把改好的稿子打出来。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打字员挺着大肚子飞快打字的样子,剧协主席用的是跟我爹一模一样的三星半翻盖手机,质量异常好。
那算是我对戏曲的第一次认识。好听,好看。声音震天响。短短几天内,我听了无数优秀的戏曲,最不婉转的就是秦腔、河北梆子和豫剧了。那次,本省代表团高高兴兴拿了全国第一,开心地回去了,我也很开心地看了一圈瘦西湖,并在门口买了几个扬州玩偶回去了。
只是后来就对戏曲有了一点点了解,知道演员的头被肋得有多疼,知道那样闪亮昂贵的戏服、头饰,其实在日常光线下竟然很一般的……
所以,《佘赛花》在长安大剧院并不让人觉得奇怪。老人占了一半以上,不少是被儿女搀扶着的。我前面的一个中年大伯和一个老头一直在讨论哪个演员是什么派,以前演的啥,哪个动作到位,他们的亲戚啥啥也是演戏的。俺一听,立即觉得人家专业得很,而俺连个伪票友都算不上。更重要的是,人家鼓掌鼓得时机准确、音色动听,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并与台上相得益彰。这样的专业鼓掌,对演员来讲是一种多么积极的互动啊。
俊美的扮相、漂亮的动作,刀马旦就是那么好看。只是改良得很和谐,群众看了很快乐。
我不得不赞叹,佘真是抽了一副好牌的,依次为:贵族家庭、父亲疼爱、出众的能力、美貌、智慧、变通,这样的女子,真是完美。这样的条件和素质,足以让她在16岁获得美好的婚姻。
此剧又是典型的女强男弱模式。虽然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佘大小姐是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的。在小家里,她上可对抗父亲,下对小弟说打便打。在外,她不惧怕任何权贵,她是有这个资本的。
我又要唠叨一个世界上打牌最臭的另一个大小姐了。郭芙,郭芙刚出生拿到的牌简直是梦之队啊,母亲黄蓉、父亲郭靖、姥爷黄老邪、师爷洪七公……当然还有大小姐、美貌,与杨过“青梅竹马”,像张柏芝的Lucas一样,能占了她全占了,她以后的人生就算不像她爹妈,也不像像她姥姥、姥爷,哪怕就是像老爸的前女友,前女友的哥哥、爹都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可她偏偏不学好。最后她的归宿当然也不错。但可真没意思。
佘赛花不是这样。她明白自己的实力,知道自己要什么。她具有惊人的先天条件家庭背景、美貌,和更加惊人的后天条件智慧、能力、变通。缺乏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点。她都很难成为一个传奇。
她被动中有主动,主动中有被动。懂得当机立断和顺水推舟、见好就收。懂得创造、诱惑、原则。
她什么都可以得到。她太好了。以至于全天下的男人都不够好。她从中挑了一个最好的。在有限的社会制度下,她以她掌握的牌精心谋划,得到了尽可能高的分数。我喜欢这样美貌智慧的女子。更加上国家名族正义。我难得如果乐观地看待一桩门当户对的和谐婚姻。
可就事论事,多么好。从她和他认识,到结婚,她可以得满分。当然结婚后就不好说了。
京剧是很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戏曲这些很程式化的东西了。三两步是跋山涉水,三五人是千军万马……有趣的是,《佘》也是一出有广发群众基础,众口能调的戏,观众中票友是大大的,年轻人看的那是傻傻的。京剧需要大肆宣传,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才好。在北京不听京剧,这不是太对不住天地、北京和自己么?
必须说的是,仅就剧本而言。台词整体一般,有的地方并不大好,比如两人在七星庙里盟誓前反复调情,我相信调情那是一定的,可台词比《牡丹亭》之流差远了。调情就可没劲了。应该少调。本来就是一出喜剧,没有了忧伤、死生、国家危亡的喜剧,想成为经典本来就比较难的。台词、情节更应该好好下功夫。细节有时有趣可信,有时就拖沓、无聊、不准确。比如受奸人蒙蔽,误以为情郎杀弟,而斩断情丝是很可信的。表现得有点突然。还有,杨敬业的风采被她盖住了不少。整个一出独角戏。
丝丝入扣 评分: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