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佘赛花》保留喜剧精髓 生命力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8日15:58  新浪娱乐

  《佘赛花》这部戏,应当说年代久远,清代就有一出叫《七星庙》的戏,讲的正是佘赛花和杨继业在七星庙中成亲的故事,但是非常简略。一直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经由杜近芳、叶盛兰改编,彼时他们在传统京剧的规律中进行的改革很成功,后来这出戏也成了杜近芳老师的保留剧目。八十年代我作为后学也曾演过这出戏。《佘赛花》内涵着京剧通俗化的东西,内在的美学意义上的东西还有文学上的东西。这样的戏已经多年未见舞台了,在21世纪的今天恢复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最为重要的是在不违反京剧的规律基础上的传承,也就是梅兰芳先生所说的“移步不换形”。杜近芳、叶盛兰在五十年代已经在《七星庙》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动,这次2010版又进行了三度修改,但是它诙谐幽默、青春喜剧的特质的精髓一直保留着,说明这个戏的生命力很强盛。这次《佘赛花》各个方面几乎都是走的老戏路子,当下一部分新创排的戏曲总爱导入其他因素,或者话剧导演介入……引起一时的关注,一时的特定的意义,其结果往往是传递不下去,从舞台直接就进了仓库。京剧历经时代变迁,目前已日渐受到文化娱乐市场的冷落。是到了切实保护挽救的时候了。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日中天的京剧遇冷,京剧艺术何去何从?保护和挽救国粹艺术,政府的扶植固然重要,但优秀的剧目仍是占领演出市场的最主要因素。并非是当代人都不愿意看京剧,而是能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剧目越来越少。近年来,不少地方过于热衷请名家炮制“精品”拿去获奖,而这些“精品”多对上负责,很少顾及群众的感受,因此难以推向市场。利用戏曲“居高临下”地去教育观众,难免会让观众产生逆反心理。受此影响,剧场上座率肯定不好,剧团就会因越演越亏而不愿多演,这就形成了艺术市场的恶性循环,从而失去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佘赛花》的舞台效果很好,演出质量比较圆满,在当今的青年演员中达到这个水平已经不容易了。京剧的“口传心授”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真心地为这些青年演员喝彩。个人觉得比较欠商榷的就是佘赛花戴的狐尾,众所周知在京剧中,只有少数民族角色才戴狐尾,此处仍可商榷。

  评分:85分 孙萍文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