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观众吃《晚餐》需预习 导演实践卡塔西斯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9日18:11  新浪娱乐
观众吃《晚餐》需预习导演实践卡塔西斯效应

费罗斯、阿伽门农和伊菲革涅亚

观众吃《晚餐》需预习导演实践卡塔西斯效应

费罗斯和俄瑞斯特斯

观众吃《晚餐》需预习导演实践卡塔西斯效应

伊菲革涅亚和妹妹伊拉克特瑞

观众吃《晚餐》需预习导演实践卡塔西斯效应

依拉克特瑞、伊菲革涅亚、埃癸斯特斯、克吕泰墨斯特拉、俄瑞斯特斯

  新浪娱乐讯 6月16日到7月5日,北京人艺首次试水的希腊戏剧——《晚餐》将在人艺实验剧场上演。导演罗锦鳞透露,该剧在突出古希腊戏剧特质的同时也融入中国式手法,追求“卡塔西斯”效应。希望观众看戏前先通过说明书和序,了解人物和前情。

  人鬼同桌吃晚餐 观众需预习前情

  在中国观众印象中,古希腊悲剧一直被当做“学院派”、“阳春白雪”。《晚餐》的作者是是希腊当代最有名的剧作家卡巴奈利斯,地位等同于中国戏剧界的曹禺。二战时期,他曾被关在集中营,所以他大多数作品都是反战题材。《晚餐》更是他反战作品中的代表作,讲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痛苦,呼唤“大爱”。剧情上接续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三联剧:《阿伽门农》、《奠酒人》和《复仇女神》,讲述的是阿伽门农及妻子和他们的情人死后的故事。和其它希腊作品类似的是,剧中也有“神论”和“诅咒”元素,也就是常说的因果报应。说明书上详细的介绍还是正剧开始前的“序”,都会帮助观众了解这些人物关系和剧情前传。舞台上同时展示4个死人和4个活人的纠葛。阿伽门农及妻子和他们的情人是四个鬼魂,阿伽门的三个儿女和一个仆人是生者。

  融入中国式手法 实践卡塔西斯效应

  北京人艺虽然在历史上曾经上演过希腊题材的剧目《伊索》,但出自于巴西作家之手的喜剧寓言《伊索》,并不能说是土生土长的希腊作品。因此,《晚餐》就成为了北京人艺第一次尝试纯粹的希腊作品。请到了研究希腊文学的大腕级人物,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锦鳞做外援,执导该剧。罗锦鳞导演毫不避讳地表示:“这个戏,没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看起来会很困难。” 之所以把这部中国观众并不熟悉的作品搬上人艺的舞台,用导演罗锦鳞的话说,是希望能够实践悲剧“陶冶、净化和宣泄人的情感”这一所谓“卡塔西斯”效应。整部戏看似好像无戏剧冲突,但实际上是将人物内心的纠结、痛苦推向了极致,告诉人们怎样挣脱枷锁。在执导过程中,罗锦鳞在突出希腊戏剧“简洁、庄严、肃穆”的特点同时,还融入了虚拟、写意、象征等中国式表现手法。剧中,并没有刻意安排古希腊戏剧中常见的歌队,而是由四个鬼魂体现歌队的作用。

  孔维演希腊话剧 媒体差点没认出

  人艺的青年演员孔维饰演全剧的灵魂人物“伊菲革涅亚”,这个角色算是“终结者”。一个连蚂蚁都没杀过的柔弱女子,最终将兄妹都杀死。或许是因为她在《太阳照常升起》、《铿锵玫瑰》、《画魂》等影视剧中给大家的印象太深,很多走进排练场的媒体都没有一眼认出内那个柔弱痛苦的“伊菲革涅亚”就是孔维。剧中,饰演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的是北京人艺张福元,他在排练该剧前也是做足了功课。通过24册希腊著作和《特洛伊》、《木马屠城》两部电影了解历史、借鉴表演。他说:“人艺很少排演这种诗剧形式的古希腊悲剧,所以表演上难度挺大的,有一个适应过程。”排练现场,可以看到:该剧的台词比较诗歌化,讲究节奏和韵律。肢体表演是在北京人艺演剧生活化和古希腊戏剧造型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崔一佳/文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