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肖邦》中国式主旋律叙事风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7日16:57  新浪娱乐

  这出采用中国式主旋律叙事风格写出来的舞台记录片向我们简要的展现了俄国人入侵波兰,肖邦赴巴黎求取功名,肖邦的爱情和创作,以及最后的落叶归根,这几个小片段。采用平铺直叙的表现方式,大唱赞歌,猛烈的歌颂肖邦伟大的爱国情怀。

  这出戏总体很保守中规中矩平淡无奇,可以避免不少批评,但是剧本问题却透露出了严重的不足。

  对历史背景渲染不足,这也是很多人找不到共鸣,无法被感动的重要原因。

  观众不是历史学家,对于历史并没有很清楚的了解,况且是波兰这样并不太引人瞩目的中欧小国,必要的故事背景及战争状况还是有必要交代一下的,该用字幕或旁白时候还是要用点的,缺乏足够的背景说明,观众难以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形成情感认同,感动自然无从谈起。

  没有任何征兆、说明和暗示,六年时间在教授一句话的怨言中就完了,太突兀了!试问,在这六年时间里我们伟大的、爱国的肖邦,他的爱国心何在,爱国情怀何处寻觅,在六年时间里他为自己“深爱的祖国”做了些什么?再有,俄军对波兰的入侵进行到什么地步了?为何肖邦不提前救助他的朋友们?没有这些非常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充分铺垫和渲染,如何让观众感同身受的体验波兰的民族危亡与悲惨命运,肖邦的爱国情怀又何以饱满的体现出来呢?

  肖邦为何不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让演奏会大获成功,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命运牵连起来,从而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波兰的悲惨遭遇以及俄国的非法入侵,进而博得国际社会对波兰的同情和援助?积极向上的态度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不是吗?所以,用由于肖邦自己心理素质太差而搞糟一场演奏会的片段来展现他的“爱国”,是疲软无力的,是值得商榷的。

  对乔治桑与肖邦的爱情和创作刻画也很削薄、平淡:他们是怎么爱上的?为何去巴黎之外的地方?他们之间除了肉欲之外到底是怎样一种的复杂关系?除了外在环境很美之外,内在的创作灵感诱发因素是什么?“他们共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在这个关键点上花费些心思浓墨重彩的描写,应该比展现教授与乔治桑争夺肖邦的控制权更有意义。当然,这段宝贵的爱情桥段被编剧拿来展现乔治桑的性格特征和肖邦的阴暗面,刻画的也很不错,只是有些遗憾。

  至于肖邦临终之前乔治桑为何不去见最后一面,观众从话剧中更是无从得知,顶多是觉得肖邦不乖,不听乔治桑的话而执意去开演奏会,导致身体快速垮掉。

  百科提供的史料是“与乔治·桑分手不久,肖邦抱病巡回演出,后因劳累过度而死。”

  表演同质化现象严重,故意夸张化,千篇一律化,父亲、教授、皮耶先生的手势、动作、姿态几乎都一样,多人不停的大幅度挥舞手臂拍肩、握手、挥动,缺乏表现力。

  现场的钢琴演奏喧宾夺主成为最大亮点,盖过话剧本身。每当19岁的波兰钢琴家Nikodem Wojciechowski一出场观众就报以潮水涌动般的掌声,灵动而优美的音乐在空中飞扬,感动着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脾。

  相对于“2010国话之春”的其他剧目,比如《琥珀》 《哥本哈根》《红白玫瑰》,《肖邦》这出“压轴大戏”的分量可谓太轻,这官收的差强人意。(Memory村长)

  打分:85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