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音乐心理剧《瘾型人》这两天在海淀剧场正在上演,这也是自首演以来第四轮演出,首都几千名来自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在今年6-26禁毒日的前夕一同观看了这部国内首创的戏剧精品。这部音乐心理剧由于整个创作全部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实例,其表现手段又是年轻人喜欢的音乐剧形式。只要你坐在观众席中去留意一下在看戏的这些年轻的学生,看看他们脸上的表情的生动变化,就能够感受到这部戏对他们内心的震撼,就能够感受到这部禁毒文化的符号性作品《瘾型人》所深藏的艺术魅力及其巨大的社会价值。
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心理危机越来越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北京市禁毒委办公室和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用禁毒文化教育青少年,使他们明白为什么年轻人要去吸毒!?是为了叛逆还是为了反抗什么!?为什么如花一般的生命在经历一点点挫折之后就要去自杀!?为什么孩子和父母之间永远存在那么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巨大的鸿沟!?《瘾型人》其实并没有给这些社会问题指出一条明确的出路,只是把生活中可能造成悲剧却容易在平淡中被人忽略的细节挖掘出来,然后解剖并放大给人看。这样一来,你会觉得这些细节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似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但因为太过于熟悉而被人忽略了。
作为一个音乐心理治疗师,同时作为《瘾型人》这部音乐心理剧的作曲,我其实在创作这部戏的时候,内心一直在经历一些酸涩的痛楚。因为这部戏中所有的人物,都曾经在我的心理治疗室中出现过,所以我自身的感触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我感觉到作为当代的年轻人要想成长起来,实在是太不容易,不但要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还要面对升学、就业、婚姻等等等等。一旦这些环节中出现一点儿问题,就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悲剧。
但我更想说的是,当代社会中为人父母的对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更是应该负起相当的责任。尤其是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我经常从孩子和年轻人身上出现的问题追根溯源,最终都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不够,或是教育的方法不当,忽略孩子成长的规律,不顾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很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一起成长。例如《瘾型人》廖一帆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她的眼中,自己的儿子其实只是一个实现自己理想、解决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廖一帆最后走向吸毒的道路,虽然看似偶然,却不能不说和母亲的教育没有丝毫关系。
而《瘾型人》中的网瘾少年小麦,因为打魔兽的网络游戏导致精神行为失常,更是大学校园中常见的缩影。如果你愿意去打听,你可以问问在很多的大学里有多少人整天在网上玩游戏?有多少人因为玩游戏而考试不及格被退学?有多少人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可能最后您得到的答案会让你有很强烈的失落感,但确实我们应该来直面这个现实。毒品和某些网络游戏对一些年轻人身心的负面影响虽然并没有任何的联系或共同点可言,但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影响是必须要去关注的。《瘾型人》其实并不想有意混淆毒瘾和网瘾之间的差异,但这些有毒的诱惑,对于青少年来说实在是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一名大学生看完该剧后在观后感中是这样描述的:固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物质很诱人,但“瘾型人”终究是自我沉沦,只要能控制住一时的好奇心,凡事三思而行,就算是再大的诱惑也不让它蒙蔽双眼。
最有意思的是在这部戏的创作过程中,有不少有吸毒经历的成瘾者参与到了我们的创作,其中有很多情节故事和场景是直接取材于他们真实的经历。这些成瘾者大部分都已经戒断了毒品,并投入到了禁毒志愿者的工作。他们为《瘾型人》的人物的真实塑造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其中一个叫王倩的成瘾者看完这部戏后写到:“那一天,在第一次吸食了海洛因以后,这白色的恶魔就一步步进入我的生活,最后完完全全占据了我的一切,往日的那些美好离我远去。好奇使我犯了一个大错。人的一生中曾经犯过许多错,有的错小小不言,不足挂齿,有的错确刻骨铭心,但不论犯了什么样的错,能够知错必改,那便是浪子回头。”
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已经颁布了三年。北京市禁毒委和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在火热的六月共同推出这样一部火辣而具有深意的《瘾型人》,对于当代的年轻人绝对是一个能够帮助自身成长的福音。希望这部《瘾型人》能够成为当代的年轻人在生命成长历程中的一剂防御针。更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生动的文艺作品,把我们首都的禁毒的文化进一步推进到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