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荣邦 香港艺术节节目委员会委员
谭荣邦说[粤剧]一
登殿
距离开场时间仍有一小时,乐师们已忙碌地准备当晚的演出。
不一会,我们听到一轮大鼓和一下大锣;然后又是一轮擂鼓和大锣,如是者一直大鼓大锣,打完第一百零八点锣鼓之后(约需时30分钟),天兵天将上场,跟着便是日月星辰,风雷雨电和各位神灵,在雄壮悠扬的鼓和音乐声中列队出场,分别表演每个角色特有的功架做手。众神齐集之后,玉皇大帝便在宫娥侍卫簇拥下隆重登场,并登上龙座,然后据案理事,颁令众神下降凡间,协助凡人清除妖孽,并降福万民,祈祝国泰民安。玉帝入场,众神列队,边行边舞蹈并大合唱高昆排子“排对对离紫府”,顺序分下凡间,一折热闹的大戏至此告终。
这是2010年8月19号晚上我们将在上海看到的开场例戏的演出情况,剧目为《玉皇登殿》。这是一出几乎失传的古老传统例戏,其来源和出处已难稽考;但从老艺人口中得知,《登殿》乃是以前戏班必演的几个“例戏”之一,而“例戏”却是广东粤剧独有的特色剧目和传统,在其它地方戏曲中并不多见。
谭荣邦说[粤剧]二
传统例戏
所谓例戏,是指几个在特殊场合必须上演的剧目,目的是祭祀、酬神、兼为正戏演出前营造热闹气氛。一般而言,除《祭白虎》为纯祭祀用的仪式外,其它例戏绝少单独上演,只是作为正式演出前加插的一个前奏项目;然而“例戏”却是传统粤剧的精华所在。因为现存的例戏都有超过百数十年的历史,在香港粤剧艺人不断努力发掘和保存之下,在排场、功架、锣鼓、音乐、唱腔各方面,都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粤剧的原来风貌,是不折不扣的本土民族文化遗产。
戏班在进驻大城市之前,主要是在各大小乡镇和农村之间巡回演出,一般都是为了酬神、贺诞或过节。每个台期三、五、七天不等。在开台当天和正诞当日,戏班惯例必须上演例戏。例戏演罢,正本戏方才登场。
每个例戏动员的出场人物不下五、六十数,而每个人物都分属不同行当,有不同身份和特别的身段,做手和功架,例如《登殿》中的跳天将、跳日月、跳桃花;目不暇给,热闹非常。如果戏班没有完整的班底,是无法好好地演出一场例戏的;因此,戏班开台演例戏,不仅可以带来热闹的节日气氛,也让戏班显示实力,打响班牌;而观众除了欣赏演出,也可乘机检阅戏班阵容,是否货真价实。
音乐方面,例戏保留了最古老的粤剧传统,所用的乐队以敲击乐的锣、钹、板、鼓为主,辅以笛子和唢吶。在例戏中我们可以见到粤剧的前身,原是各“外江班”将不同地方戏曲剧种传入广东,加上本土元素,取长补短而渐演变成为今天的粤剧。例戏中的念白和唱腔用“古腔”,亦即所谓的“戏台官话”,是广东白话渗入了外省的方言,只能用于舞台,初期的粤剧完全采用古腔,由于很多观众不懂戏文,艺人后来才慢慢引入广东白话,最后白话完全取代了古腔,成为今天粤剧采用的方言。
谭荣邦说[粤剧]三
正本戏
在香港艺术节带给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戏曲节目中,以《登殿》作为艺术节的开台演出,而在正本戏中,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时光隧道,回顾香港粤剧的演变。
除了上面提及的弋阳腔和昆山腔外,粤剧的发展也深受梆子和二黄腔的滋养,使板腔体和曲牌体同时在粤剧中应用,再加上本土民间歌谣,如咸水歌、龙舟、南音以及地方小调等,形成一个多姿多彩的戏曲音乐体系,广东粤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是其它地方戏曲所罕见的。
所以,在第一晚的《登殿》之后上演的正本戏,是传统大戏《六郎罪子》,是所谓粤剧“大排场十八本”之一,应有百多年的历史。剧中全用古腔,纯唱梆子(在古老戏中,有梆子戏和二黄戏的严格分别,不能同埸兼唱梆、黄二调,此规矩在二十世纪初才渐被打破,容许梆、黄并用),而且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均各有自己的专门唱腔,如杨六郎的“罪子腔”,木瓜的“木瓜腔”,孟良、焦赞的“芙蓉腔”等;而穆桂英刖按传统路数,扎脚演出,大演古老排场功架,重现南派传统粤剧的本色。
温故方能知新,搬演传统戏的目的,并非一味刻意追求复古;然而,粤剧基本上是一种本土传统文化,完全脱离传统,容易使其未来发展迷失方向;任由传统精髓流失,会令粤剧的特色大大减褪,由而京化,昆化,话剧化,甚至音乐剧化,这也不是一个可喜的局面。如何在丰富多姿的传统基础上注入生机,正是当前急务。而当代艺人不辞劳苦,发掘并保存传统,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香港,发展粤剧的条件并不理想,但环顾各地,能够新旧互容,传统与新潮并列,亦惟香港而已。我们可以毫不讳言,艺术节隆重推出的传统粤剧系列,目前只有香港有能力搬演,香港粤剧界绝对足以自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