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十八本”是戏剧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曾有在清代盛行三百年。“江湖十八本”作为深受观众喜爱之剧作代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号。
“江湖十八本”的观念早出,但在戏曲史上这个名称谓为晚出。目前在戏曲史中能见到的早期记载多集中清中期。“江湖十八本”均根据老艺人的回忆,今天“江湖十八本”这一现象已经消亡了,而提供数据的老艺人最早也是民国间人,所以我们说,“江湖十八本”这一曾在清代剧坛很火热的现象,到民国伴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它也慢慢为人们所忘却,成了历史的陈迹。
综上所论,我们已大致清楚,清代以来“江湖十八本”是江湖戏班的一个常见称呼。由于它长期陪伴在江湖戏班的流动演出中,不同地区不同剧种间的江湖戏班也产生了他们自己的“江湖十八本”,即戏曲史上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十八本剧目,它们长期受到民间观众的欢迎。又由于地域环境、戏班剧种交流等诸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剧目之间呈现出了有同有异的特点。
“江湖十八本”是一种为各地民间戏班所普遍认同、为观众所普遍接受的演出脚本。它有其产生、发展及淡出舞台的历史,且在各地、各剧种中的兴盛程度不同。也许,在许多人看来,“江湖十八本”这种纯属于民间的现象自生自灭,没有什么规律与意义可寻。其实,“江湖十八本”是关涉到戏班、剧本、观众三位一体的现象,它的发展变化既是戏曲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文化与观众审美趣味变迁的历史。探究“江湖十八本”的现象,不仅仅是探求某剧的变迁,更是透过个体深入理解戏曲生存与发展内在机制的问题,因而它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注明: 此文摘录自网络——中山大学博士毕业论文《江湖十八本研究》部分。
(资料来源于网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