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洲最大古典音乐网站对话吴嘉童(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5日10:14  新浪娱乐
欧洲最大古典音乐网站对话吴嘉童(图)

吴嘉童

  新浪娱乐讯 吴氏国际文化传媒总经理吴嘉童先生于2010年7月初接受欧洲最大古典音乐网站Klassik的采访,详细介绍了把科隆歌剧院《指环》搬上上海舞台的全过程,和《指环》背后的故事。

  Klassik:您是何时产生这个想法要将科隆歌剧院的指环带到上海?

  吴嘉童:吴氏策划指环项目的准备要追溯到2005年。当时,我们与德国开姆尼茨歌剧院合作,要将开姆尼茨歌剧院的作品带到北京国际音乐节。但是由于经济问题,最终在北京音乐节上上演的是纽伦堡歌剧院的版本。这是指环在北京、也是在中国的首演。

  2007年末,吴氏策划成功组织了科隆爱乐乐团的中国之行。将世界规模最大的歌剧带到最大型的世博会上的想法也就在那时,我与科隆爱乐乐团首席指挥音乐总监马库斯•斯坦茨先生欣赏无与伦比的浦江美景时产生。

  与在北京的纽伦堡歌剧院的指环不同,这一次我们将展示科隆歌剧院带来的忠实于原著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所有的舞台背景都将从德国千里迢迢来到中国。315名科隆歌剧院演出人员,其中包括制作人、舞台设计师、服装师、化妆师及技术人员。科隆歌剧院将在中国逗留一个月,30个集装箱的布景也将历时21天经过14000公里来到中国,充分说明了这次演出的盛大规模。

  Klassik:这个项目是如何成型的呢?

  吴嘉童:这是个非常的机缘巧合。科隆爱乐乐团中国之行之时,我们得知,科隆歌剧院将要在2010至2011演出季进行全面的翻修。因此,自2010年9月开始,科隆歌剧院需要在别的场所演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好为这次全新“on-the-way”演出季提供了最大的舞台。

  吴氏策划与科隆歌剧院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开始紧密合作。感谢吴氏策划的声誉以及在中国的良好关系网,我们成功获得世博局对科隆指环项目的邀请。更要感谢艺术总监Uwe Laufenberg先生及常务董事Patrick Wasserbauer先生为此付出的努力。科隆市也对科隆歌剧院此次的中国之行表现出极大地支持。 当然, 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通过吴氏策划和科隆歌剧院的共同努力,使得这次不同寻常的演出得以实现。

  演出歌剧《指环》对每一个歌剧院来说都是一次重大挑战。将完整的指环从主演剧场搬到另一个戏剧院更是一个挑战。我们需要与当地合作方共同解决一些后勤以及资金问题。吴氏策划对中国文化市场有很清楚地了解,并且这个市场绝大多数的参与者也都知道我们。在上海,我们争取到了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上海大剧院以及新民传媒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统筹各方的优势,致力于将指环项目打造成上海世博会期间最令人难忘的盛会。

  Klassik:那您为何选择科隆的《指环》?您是否只想要引进瓦格纳的《指环》?还是也考虑过别的歌剧?

  吴嘉童:当我与斯坦茨先生商讨在剧场修葺期间带科隆歌剧院来中国时,指环是我的首选,因为它是科隆歌剧院近几年来最富盛名的也是国际认可度最高的作品。我们期望能将最优秀的作品带到中国来,我们相信指环是科隆歌剧院最棒的作品。

  《指环》之后我们将于9月29日至10月1日在国家大剧院带来三场科隆爱乐乐团《唐璜》的演出,演由歌剧院艺术总监Uwe Eric Laufenberg亲自导演。这一版本的《唐璜》是科隆歌剧院最新的作品,也是剧场整修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在6月28日才在德国进行首演。在挑选《唐璜》时,我们的目的是将科隆歌剧院最新的版本带到中国。

  在过去的几年里,吴氏策划于2008年引进了开罗歌剧院的威尔第作品《阿依达》,于2000年引进维也纳轻歌剧团的《风流寡妇》,同时也于2008年将中国中央歌剧院的《图兰朵》带到开罗。歌剧和轻歌剧只属于我们舞蹈和戏剧领域,我们的工作主要涉及以下5个领域:钢琴演奏会、室内乐、爵士乐及流行音乐、舞蹈及戏剧和合唱团以及交响音乐会。

  吴氏策划一年在中国超过30个城市组织400余唱音乐会文化演出,演出地点不局限于中国大陆还包括香港和澳门。过去几年,我们接待的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诸如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埃及、法国、德国、以色列、意大利、墨西哥、荷兰、挪威、俄罗斯、瑞典、瑞士和美国。总而言之,我们欢迎世界各地的各种形式的艺术演出。

  Klassik:您决定引进科隆的《指环》是否出于演员的原因或是别的考虑?

  吴嘉童: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与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经理、柏林爱乐乐团前指挥Elmar Weingarten博士谈论科隆歌剧院的指环演出。Elmar Weingarten博士告诉我,在他的IPOD中有他常听的超过40个版本的指环。在他看来,由罗伯特卡森先生指挥的科隆歌剧院《指环》是这中间最好的。我知道,由罗伯特卡森先生指挥的科隆歌剧院《指环》是这最近这几年最有国际认可度的作品。 它通过强有力的视觉效果和语言向观众展示,人类毁灭自然环境就是在毁灭自身的生存基础。Elmar Weingarten博士的评价更加确定了我引进指环到中国的想法。

  我们与中方合作伙伴及科隆歌剧院共同承担这个将世上规模最大的歌剧带到史上最盛大的世博会上的任务。罗伯特卡森的“绿色指环”不仅反映了上海2010年的主题精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表达了环境意识的传统和社会责任,这也是全球性企业责任的核心所在。

  Klassik:科隆歌剧院的《指环》是一个完整的引进:交响乐团、舞台、指挥等,这些都来自德国并将在上海演出。您是否将这个作品看作是德国对2010上海世博会的贡献呢?

  吴嘉童:毫无疑问,指环将是世博会期间最引人注目的音乐盛会。不仅是因为它的庞大规模,更是因为它享誉全球的认可度,尤其是在国际瓦格纳社团中。一方面我们在向世博会的游客推广指环,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想全球瓦格纳迷们推广世博会。将世上规模最大的歌剧带到史上最盛大的世博会上是个重要的配合。世博局副局长胡劲军先生在谈论到指环时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和赞赏。世博局正式邀请科隆指环于世博会期间在上海上演。由于指环复杂的舞台要求,上海唯一适合地点就是位于市中心的上海大剧院。然而,科隆歌剧院这次的管弦乐团,科隆爱乐乐团将在世博园区开办一场音乐会来答谢世博局的邀请。作为德国文化的璀璨珠宝,指环将于2010年7月以照片展的形式出现在德国馆中。

  为了增强在中国宣传德国文化的效果,指环还将与上海电视台的合作推出特别节目。整个节目有4集,每集40分钟,于八月九月播出,同时电视台也将对第二轮全局演出进行历时16小时的直播。这将是近年来在中国电视上最引人注目的德国文化推广,整个节目将近20小时,覆盖上亿观众群。

  Klassik:您选择了最为不凡、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是最为昂贵的歌剧之一,瓦格纳的《指环》。当初您为何选择这部如此庞大的作品?

  吴嘉童:吴氏策划于1991年成立,是中国第一个艺术演出演的推广者和活动组织者。出于对音乐的热情,我们公司致力于通过积极推广艺术演出和捕捉美和世界艺术的多样性来加强文化交流。将指环带入中国时我们对音乐文化的激情的最终实现。要特别感谢我们在上海的合作伙伴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上海大剧院和新民传媒的通力合作,我们才得以实现将歌剧界久演不衰的盛大作品原汁原味地带到中国观众面前这个夙愿。

  指环在上海的演出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是一次冒险、一个创举。吴氏策划肩负着激发年轻朋友对古典音乐的兴趣的任务并为未来的中国创造观众群。指环在上海的演出将成为在华国际文化交流的里程碑。能把科隆的指环带到上海世博会上,我们对此真的感到非常自豪。指环对我的公司、我的团队、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科隆歌剧院、瓦格纳迷们和国内外的观众来说都将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Klassik:国外的歌剧作品在中国上演,您认为是否有市场?

  吴嘉童:我相信,通过成功的市场营销,一个来自像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这样世界知名歌剧院的古典歌剧作品完全可以吸引中国观众来到剧场。但是,即使是座无虚席,也无法承担将一个国外歌剧作品完完全全引进到中国来的费用。与交响音乐会不同,歌剧作品涉及太多的工作人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搭建舞台,需要更为复杂的舞台装饰、道具、服装等等。全世界的歌剧院都是靠政府资助的,因为仅仅是票价收入无法承担整部歌剧作品的成本。除了自身的成本,“出口”一部歌剧作品还意味着所有人员和产品的运输,所有人员在国外的住宿等。

  简单地说,国外歌剧作品在中国上演从经济角度来说并不具有吸引力。如果一个歌剧院对来中国有兴趣,我建议,他们可以向政府申请财政补助,找机构和企业来赞助这次行程并且在中国找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指环项目受到了科隆政府的大力支持,科隆政府还承担了国际运输的全部费用,吴氏策划和其他的中方合作伙伴将承担本地的费用。我们和我们在中国合作伙伴、科隆歌剧院都积极寻找指环项目的赞助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寻找赞助变得更为艰难。我们十分乐意为有兴趣成为指环项目赞助商的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方案。

  Klassik:有人说,中国人把看歌剧视为高层次的娱乐。您认为中国观众能否完全接受指环呢?

  吴嘉童:瓦格纳爱好者们遍布世界各地,也包括在中国。对他们来说,指环在上海上演绝对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对其他中国观众来说,指环也算得上是一个挑战,但是我知道,中国人很乐意迎接挑战。

  当音乐会版本的指环曾在北京上演时,剧场座无虚席,甚至有许多观众站在走廊里。确实是有一些观众在演出时昏昏欲睡,但是也是那些人,献给艺术家们最为热烈的掌声。我们从这些观众身上可以看到,尽管他们并不理解,但他们至少给予艺术以及艺术家们足够多的尊重。

  指环在上海的上演本身已经很好地证明了中国对其他文化的开放程度。我们将指环定位成一部受尊敬的杰作,上海每一位文明的市民都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它,同时它也是对知识分子接受度的一种挑战。绝大多数的中国观众还是希望古典歌剧能以一种古典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相反,科隆的指环是一个现代的版本,从美学角度来说,它是独一无二的,更少的装饰相信会对观众有更大的吸引力。

  很难说,究竟有多少观众会理解指环,但是我们坚信,尊重永远存在。那些被世界欣赏的东西也将会传达到中国观众这里。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