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使鹿鄂温克族,一个仅剩二百余人的游猎部落,为何在极度严寒之中靠撮罗子里一堆篝火就能生存,在大山中任何一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没有文字,也可将历史延续至今?8月26日至29日,北京保利剧院上演的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将以这个大兴安岭原始密林深处的神秘部落为背景,破解他们不为人知的极地生存密码。
“撮罗子”如何抵抗零下50℃极地低温?
在敖鲁古雅这个人迹罕至的中国冷极,一年中冰冻期近6个月,最低温度可达零下50多度,而且气候多变,九月常常就会下雪。使鹿鄂温克人居住的“撮罗子”,易搭易拆易搬,由松木搭建成半张开雨伞似的架子,夏天在上面覆以桦树皮,冬天则盖上防寒保温的狍、鹿皮。
不少人认为,使鹿鄂温克人是有火神的庇佑才会在严寒中如鱼得水。毕竟城市生活的人们在零下几度的气温里,窝在暖气房中都不觉温暖,“撮罗子”这个简易原始的帐篷却能抵御中国冷极的凛冽寒风,确实不可思议。
一年搬家超过六十次竟然只为驯鹿?
使鹿鄂温克人在冬春季节每两三天就迁徙一次,夏秋在一个地方最多也就住二十天。起初,他们不断搬迁是因为他们的驯鹿伙伴如果长期在一个地方居住,就会吃光附近的苔藓,不得不跑去较远地方觅食,容易受野兽攻击。然而长年的游猎生涯,使鹿鄂温克人逐渐养成了乐于搬家的心理,他们总希望在新的地方迎接客人,才是对客人最大的尊重。每一次的搬家,也成为了纯朴猎民们喜庆欢乐的大事情。
无字部落靠古老民歌传承历史?
使鹿鄂温克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绚丽多彩的神话传说,民俗文化是靠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一代又一代对民族文化的坚守,沿袭至今的。他们最擅长的口传身授途径就是民歌。他们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神话传奇化为歌词,配合他们原始的发声方式、悠扬旋律,在深山密林中不断传唱。
在使鹿鄂温克族内,几乎人人对民歌都能“信手拈来”,看到的,听到的都能变成歌谣随编随唱,唱他们追逐野兽、栖息山林、漂泊动荡的狩猎生活,也唱他们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与情感,在唱与传中形成了他们的“口头文学”。
这些传奇色彩浓厚的民歌,将被原汁原味地搬上《敖鲁古雅》的舞台,为观众娓娓道出使鹿鄂温克流传千百年的文化历史。同时,人们好奇的“撮罗子”、驯鹿、狩猎、以及迁徙搭建营地的特殊生活方式,也都将在使鹿鄂温克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中得以展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