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春梅
京城闷热难耐的“桑拿天”,北京京剧院一间排练厅里,青衣演员窦晓璇正在一遍一遍练着武旦的功夫——旋子,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在地上,爬起来再重新练;另一个排练厅,刀马旦王晓丽手里舞着花脸的大锤,练习“接锤花”。
北京京剧院1979年创排的《三打陶三春》,去年年底从2000多个参评剧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复排后将于8月4日、5日在长安大戏院上演,剧院青年团演员窦晓璇、王晓丽将在剧中分别饰演陶三春。该剧也是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的成名作。
剧中的陶三春又要唱又要打,以武旦为主,兼具花旦、刀马旦的特点,要求演员文武兼备。因为这样的演员太难找,《三打陶三春》从上世纪90年代王玉珍担任京剧院青年团团长以后就很少再演了。北京京剧院现有的武旦年龄都在四五十岁,新一代的陶三春只能由青衣窦晓璇和刀马旦王晓丽接棒饰演。在这出戏中陶三春共有4场戏,她们各演两场。
窦晓璇和王晓丽接演陶三春,兴奋的是“年轻人很少有这种机会”,但她们又不得不面对更大的挑战,在1个月内拿下这出戏。“第二场陶三春要一边唱着一边跑圆场,可我们青衣都是要在台上站定了才开唱,一开始我都有些张不开嘴。”窦晓璇说。王晓丽的刀马旦和这个角色比较接近,可是剧中的陶三春要抡大锤,戏校刀马旦的课程可没有这个。大锤一头轻一头沉,重心很难掌握,为了练“接锤花”,王晓丽的手腕儿都肿了。当她向王玉珍请教有什么好办法时,得到的秘诀就是“把大锤拿回家接着练!”要知道31年前王玉珍抡的实心木锤,可比现在的空心锤沉多了。
31年前,京剧舞台刚刚从十年动乱的沉寂中苏醒过来,剧作家吴祖光根据老戏《风云配》创作了新编历史剧《三打陶三春》。32岁的王玉珍刚刚凭借《雏凤凌空》在京剧舞台崭露头角,导演迟金声看她能文会武,就选她出演陶三春。
年轻人担纲一部大戏,原本是件好事,可是王玉珍却有些犹豫,接戏也接得有些无奈,“领导的安排我也不敢说什么,可我那时是真的不能理解这个戏。”在当时,《三打陶三春》无论意识还是表演风格都非常超前,“剧本里的念白非常生活,甚至有些粗俗,我都感觉张不开嘴。”陶三春是个性格豪爽、武功高强的卖瓜女,念白中不乏“拉一屁股账”、“敲碎他娘的景阳钟”这样的粗口。对习惯讲“文词”的王玉珍来说,这可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因为实在张不开嘴,王玉珍在排练时把词都给改了。有一天,她刚说出“敲碎他的景阳钟”,就被坐在一边的吴祖光发现了。吴祖光有点生气地问她:“你干嘛改我的词?我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写出来的词,这时候陶三春就应该这么说话。”她只好乖乖又改回来。周围不少“好心人”都替王玉珍担心,“你刚有点名气,可别让这个戏给毁了!”这些善意的劝告让王玉珍心里直打鼓。
1979年7月30日的晚上,《三打陶三春》在吉祥戏院首演,站在后台候场时,看到剧场里坐满了观众,王玉珍心里还是忐忑不安,“我就怕底下观众接受不了这个戏,冲我喊‘下去吧!’”但登上台后,不仅没有人喝倒彩,相反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有好多观众都笑得前仰后合。后来“陶三春”还远赴国外,被英国观众称为中国版的《驯悍记》。仅从1979年到1986年7年时间里王玉珍就演了四五百场“陶三春”,甚至没有一个B角演员代替她。直到1991年当上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的前一天,她还在梨园剧场演了一场。这也是她在舞台上演的最后一出戏。
“现在我退休前要教给年轻人的最后一部戏又是‘陶三春’,又是这么热的夏天,‘陶三春’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王玉珍看着眼前年轻朝气十足的窦晓璇、王晓丽,若有所思地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