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遇上未知的自己》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2日23:01  新浪娱乐

  据“大道”消息说,这部戏改编自台湾的一部著名小说。台湾的小说,我历来看的很少,就更不要说这种小资作品了。

  今天上午给达达介绍这部剧:一个职场女人遇到的种种困难:工作的压力、家人尤其是老公催促要个孩子、父母整天吵架、一个同学寻求介绍一个又一个男友……

  达达说:杜拉拉?

  我说:不知道,“杜拉拉”我没看过,虽然几乎所有卫视都在上演,我宁愿去看卡酷卫视晚上11点的《猫和老鼠》,还有一些电影。

  我知道是有先入为主的原因——对于这种职场话剧,或者电影、小说,我是不太喜欢的,跟任何事情都无关,纯粹的偏好——但刚刚开了头,我便知道了整个话剧的结尾,情节没有丝毫的引人之处。

  我承认自己是个犬儒主义者,所以对作为记者的沈飒,并在这个狗血的时代里,还一再坚持热血青年的身份,保持很大的怀疑。这个人物在我看来,只能是理想中的人物,就像我们崇拜那些英雄一样,把自己所不能及的放到了一些人的身上,让自己在他们身上得到些许的慰藉。

  如果多年的职场生活,还没有把一个热血青年磨炼成一个老江湖,那说明了什么呢?我想起了香港一部很烂的电影:《神经侠侣》。

  在狗血的时代里,一个人很容易就麻木了。

  我越来越像最近很火的词语——橡皮人。为了很好地理解这个词语,从来不买《新周刊》的我,很突然地买了一本,因为那期的主打文章是关于橡皮人的。

  我有时很是怀疑,正义、道德、忠诚、善良、友好……这些个词语是不是只能在辞典、书本上查到,有那么一句话说的好:缺什么才会去提倡什么。

  解释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想说,每一个人,在北京这座大城市的职场上拼搏的每一个人,似记者沈飒这般玩了命地热血的人,还有吗?

  是真的有,只是太少了,如凤毛麟角,比如2007年的夏天。唉,用鲁迅的话说:“不说的好罢……”

  现在的你,拍拍自己胸脯,对得起良心地说:“我要是记者,我也会那样做。”呵呵,亲爱的,五环的房子都两万多啦!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样,以前觉得金钱是一坨屎,而人没了理想就跟咸鱼没什么分别,但现在呢,恰恰反过来:理想是一坨屎,人没了金钱才跟咸鱼一样。

  你是不是说我太现实了,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我以前不是这样的,而且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改变的。别再跟我说:人啊,不能向命运屈服,要拼搏啊拼搏。再跟我说,什么保尔·柯察金啊,什么桑提亚哥老人,诸如此类。别忘了,这些人物都是被创作出来的。

  所以我才说,记者沈飒这个人物创作的很假很假(我不是说那个演员的表演),其性格的幼稚程度很像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师,我的理想是当一个科学家。”“老师,我的理想是当一个画家。”“老师,我的理想是做一名白衣天使。”“老师,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和您一样的老师。”……

  其实呢,你说《遇见未知的自己》所展现的一个个问题,社会上当然是存在的,但当作者和导演把它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变了形,变得虚无缥缈,没有可信度。

  千万别跟我说:“这是艺术,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词:心灵鸡汤。

  关于“心灵鸡汤”的书籍、故事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仿佛一夜间我们都需要各种各样的滋补,我们都得上了“软骨病”。通过一个感恩的故事,富翁们纷纷走上街头资助那些乞讨者了;通过一个亲情的故事,持枪劫匪都回家给父母磕头然后去自首了;通过一个低碳故事,赚取巨额利润的企业不再偷偷排污了;通过一个礼让的故事,早晚六里桥那里再也不堵车了……

  拜托,您的“鸡汤”是蓝瓶的吗?

  不过你还别说,沈飒喝的蓝瓶的“鸡汤”还真管用。当所有的问题越来越麻烦,她遇到了未来的自己,于是展开了一系列的故弄玄虚的对话。

  其实这种“鬼魂战术”手法,真的很俗,当年《哈姆雷特》用了之后,仿佛就没有别的手法可以用了,很多话剧都借助使用这一手法。我都疲惫了,很疲惫很疲惫的了,有点新的创意好吗?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还有一个人物,那位小时工大姐,打从她一出场,我就判定这位大姐必是一位非凡的人物,定是上帝派她来改变沈飒的命运的。果不其然,女人的不幸都发生在了她的身上,然后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沈飒彻底改头换面,重新做人。那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恩,这个情节真有点琼瑶。或者更确切的说,很《知音》、很《家庭》。

  至于说沈飒的父母、同学、主编等人物,及其身上发生的故事,虽然故事展现皆尽过火,但起码还有真实性可言。比如其父母动不动就打架,夫妻嘴上吵架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几十年的老夫妻,如果你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老夫妻,有相当一部分说不上几句话就互相埋怨的,拌嘴其实是一种爱的表达。但如戏中一样的激烈、一样的暴力,我还真没有遇到过,也没听说过,只能说这脱离了生活,话剧为了追求人物冲突效果而不顾真实性,过于拔高,这难免只空留观众的笑声而没有体现真意。

  话剧更大问题存在于结构中(不知道说的对不对,术语我不知道),一共一个半小时的戏,略微估计一下,有二十幕左右,频繁的场景变换,使得每一幕的情节还没有完全展现,或者说人物矛盾冲突来得匆匆,去得也匆匆。

  电影,可以运用蒙太奇,这个手法用好了非常精彩,比如《梦之安魂曲》。话剧毕竟是在一个舞台上现场表现的,过多的场景变换,结构变得不整饬,几分钟不到就要换下一幕、下一个场景,给人一种很零散的感觉。就我目前看过的不多的话剧来看,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我怀疑导演完全遵照了小说原来的情节行文,而没有做丝毫的改编。

  一部如温吞水般的话剧,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打分:70

  莫小西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