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2010年8月29日,享誉世界建筑及艺术领域的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隆重开幕。27日下午4点,中国国家馆提前举行了预展并迎来了首批参观客人,这是中国展馆连续第三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也是即将在十月份正式开幕的意大利中国文化年的项目之一。5位建筑师及艺术家以《来此与中国约会》主题,为中国馆带来包括建筑雕塑、装置、影像及综合媒体等方面作品。樊跃和王潮歌的作品《风墙》正式进入全世界建筑高端平台的“考验”之中。
美丽的水上小城威尼斯,空气中似乎都孕育着强烈的艺术气息,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已经不仅仅是威尼斯人的节日,而是属于整个意大利的盛大艺术“巡礼”,在这样一个与艺术与建筑相关的重要日子里,所有的意大利人都在迎接全世界崇尚艺术、热爱建筑的人们前来“观礼”。
樊跃和王潮歌的《风墙》所承载的意义,在这样一个盛大的至关重要的节日里,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那么简单的概念,更是代表着一个经济高速腾飞的东方大国现代建筑艺术发展的水平和中国当代建筑艺术能够达到的创新能力。
全世界观众穿越“风墙” 乐此不疲
从中国馆开幕,这座用“风”建的墙就像附着了吸力一样,让众多参观人乐此不疲地往上“撞”,当然,风墙是撞不痛的,“撞”上去的一瞬间,感受到的却是“穿越”的滋味。“穿越障碍”的体验一向都能产生喜悦的感觉,于是,来到风墙前的游客,就这样兴高采烈地“穿来穿去”,令整个中国馆始终充盈着欢乐的气氛。
此番场景,最高兴的人不止樊跃和王潮歌,与他们一同见证此景的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馆专家委员会主任范迪安更是惊喜万分。“中国馆的开幕为各国友人提供了与中国文化、思想约会的契机。在这个国际舞台上各国艺术家将展现各自的智慧与风采。中国艺术家的积极参展一方面表明他们与全世界的建筑师一起在思考建筑的未来,另一方面表明他们在用中国的思维思考建筑。中国参加双年展三届,每届都在相同的地点,毫无疑问,今年是这个区域最热闹,最受欢迎也最欢快的一届。”
范迪安说。
“外国观众在风墙前,竟排起了小小的队伍。”王潮歌的回味中充盈着甜蜜,甚至还带着一丝腼腆,或许,对于见惯了世界顶级建筑艺术的专业参观者能够如此欣赏“风墙”,一向自信得有些强势的王潮歌,也不自觉地流露出“小女人”般的开心。
双年展开幕头两天,参观者大多都是主办方请来的全世界建筑界顶级人士和世界众多知名艺术家、鉴赏家。这些专业观众见多识广,能够对风墙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正是因为它可以带给人们思索,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像并挖掘从此折射的关于建筑与生活与人类的本质,这对于国际顶级艺术建筑人士来说,是颇有价值的新灵感和新财富的汲取与提炼。
“参观者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们对建筑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想到用风来做建筑材料?’,事实上,在看到作品时他们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看法和想像,但他们还是愿意和作者交流,希望能打开更多的思路。”王潮歌说。
东风渐起 全世界在关注中国艺术家眼里的建筑
中国馆聘请了一位当地的华人负责看馆,向樊跃和王潮歌仔细了解关于《风墙》的创造灵感和故事,因为从他踏进中国馆以来,有数不清的观众向他询问这座无形墙的一切。
“观众的热情度完全超乎我们的想像,太热情了,我们每天都在交流,他们受到启发,我和樊跃同样受到启发。”王潮歌说。
一位意大利专业观众连连的赞叹让王潮歌至今难忘,“他很兴奋地说‘风墙’非常中国非常美,并和我们一起探讨关于建筑方面的问题,而每次我走近排队的参观者,都能听到人们在对‘风墙’进行着探讨,也会看到人们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
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建筑师多迪说:“作为一名建筑师,我想说,无论是从艺术价值、创作理念和还是全局性来看,中国的参展作品一直以来都有着非常高的品质。当然,2006年的时候中国的参展作品还稍微显得有些含蓄和低调,而到2008年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展品多了很多新意和可看性,而这一次的展出让我觉得,中国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的形象越来越突出和巩固了。”
熟悉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具有评选性质的展会,双年展上展出的所有作品,要在各国专业评委的评审中一一过目,使之成为世界建筑艺术界最权威的奖项之一。
参加评选的评委在近3个月展出过程中,与普通观众一样“混迹”人群中,如果本人不道明身份,没有知道观众当中究竟有多少“便衣评委”正在心里打着分呢。
一位来自美国的评委因为太喜欢《风墙》,终于按捺不住喜悦之情,向王潮歌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并坦诚对王潮歌说:他一直认为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所以,他很关注中国建筑艺术家和跨界艺术家们究竟如何思考建筑。
“我回答他,人们的思维从要盖最高最漂亮的楼到要盖功能性最好最多的楼,再到现在,我们想盖全世界最艺术最有趣的建筑。《风墙》所传达的理念,‘大象无形’,也就是表面能看到的东西,表象只是一部分,更多的内涵和更丰富的情感都在人们的想像之中,这就是最经典的中国美学”王潮歌说。
艰苦半个月 幸福全世界
《风墙》在双年展中取得了开门红,现代“东方美”着实在西方世外桃源中风光了一把,威尼斯很美,像世外桃源一样美得让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凝气,尤其是双年展开幕的这段时间,更是美得灿烂炫目。
可在来威尼斯布展的半个多月里,王潮歌和樊跃因威尼斯太世外桃源而倍感痛苦。“基本没有时间欣赏威尼斯的美景,全天候守在展馆里,那几天是意大利最热的时候,展馆更热,热得相当痛苦。”王潮歌描述着。
以她的话说,在去意大利之前,两人已经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自己带了10名工人,还带齐能想到的所有工具,以及钉子、油漆等等琐碎的一切,为了悬挂作品中的飞鸟,他们在北京制作了7米多高的梯子拆装打包带了过去,可到了那边,依然创作得相当辛苦。
“真是世外桃源,整座城市想买个钳子或买盒胶水,费尽周折,尤其是上网,别说城市里没有无线网络,我们租住的公寓里也没有网络,网吧下午4点开门,三四个小时后又关了,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和外面沟通,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王潮歌说。
最难于忍受的还是热,展馆里一丝风也没有,更没有安装空调,王潮歌记得有一个工作人员热得全身密密麻麻起满了痱子,痒得他把衣服都撕成一条一条的,把自己弄得跟乞丐一样……
“吃饭也成问题,从展馆到能吃饭的地儿至少要走15钟,哪有那个时间,我们就一早去买意大利特有的白面包,卷着青菜西红柿和香肠,自制烙饼,每天就吃这个。”王潮歌说。
就这样辛苦了大半月,一切都按着设想付诸于现实,所有人立刻都得到了回报,中国馆在双年展“开馆”三年,今年是最辉煌的一年,看着全世界人为《风墙》欣赏赞叹的一幕幕,尤其是听到范迪安承诺《风墙》在威尼斯展出结束回国后,他会亲自将荣归故里的“风墙”请进中国美术馆,在那里继续展览,使中国艺术家的杰作零距离投入祖国人民的“怀抱”。王潮歌说,那份成就感随每个人的心一起跳动荡漾。
中国房地产企业家来取经 《风墙》成为“突破口”
红星美凯龙、星河湾等大型企业老总率队追随“风墙”而来,不仅体验了《风墙》的魅力,也带着虔诚的取经之心,参观了双年展上其他展馆。
王潮歌说,整个双年展参观下来,我们与世界建筑艺术高端平台的距离鲜明在目,无论从思维意识到对建筑的理解方式,以及创作理念和创新能力等等,中国建筑艺术界还有巨大的提升和改革空间。
今年双年展上,像樊跃和王潮歌这样的跨界艺术家很多,这些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为建筑艺术带来了许多新的创作思维和设计灵感,引发了更为人文更宽阔的关于建筑未来发展的课题,这是通过艺术作品从双年展中所产生并为世界共同享用的巨大财富。
“中国房地产界这些老总也受到强烈的震撼,的确,中国建筑领域内存在着很明显的现象,说是建筑创作设计人才缺失,还不如说中国建筑艺术创作人和房地产开发商严重脱节,房地产商们喊没有设计人才,设计者们又无法将理想付诸实现,这就导致中国建筑给全世界的印象只有两种,红砖绿瓦的东方古典,和从纽约伦敦复制过来的高楼大厦,至于当代中国建筑风格,几乎没什么概念。”王潮歌说。
要想缩短差距非朝夕之事,但至少中国目前涌现出一批艺术家,无论是建筑设计师还是跨界艺术家,都为着创造出真正的“东方现代建筑艺术”而做着勇敢的尝试,并且,像《风墙》这样的艺术作品,通过双年展,如今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度,在国际建筑界权威展会上给全世界艺术家、建筑家提出问题并引发思索,这是非常好的开端。
有人称《风墙》是中国建筑艺术向世界建筑高端平台迈进的一个突破口,此言并不为过,当人们一遍遍地尝试穿越风墙的时候,一定会打开自己内心里那道想像之门,所有新思维和新创意的诞生,都是东方建筑艺术播撒的种子,这会让更多的人们来关注中国建筑,关注当代有作为的中国艺术家和建筑设计人才。
从威尼斯归来的王潮歌坦言,以后要把更多的建筑艺术创作思维和灵感融入“印象系列”的作品中。目前樊跃和王潮歌已接受了红星美凯龙的邀请,为其设计“艺术且有趣”风格的家居体验馆。我们期待樊跃和王潮歌在跨界的道路上精心凝练而成的“东方当代建筑艺术之神采”。(文/媛媛 图/旭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