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戏曲广播会”800期庆典日前在兰心大戏院举行,来自十多个剧种的名家名角同台献艺,场面颇为热闹。不过在一片喜气洋洋中主办方依然留有一份遗憾——虽然曾把“扩大戏曲人口”作为努力目标之一,但台下的观众仍然是中老年为主。昨天上海戏剧曲艺广播总监赵洁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要吸引年轻观众关注“星戏会”难处不少。
难兼顾
“星戏会”是一个主要针对戏曲爱好者的栏目,而初次接触戏曲的青年人口味与老戏迷则相去甚远,两者很难兼顾。赵洁表示,如果要针对青年人的话,“星戏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得推倒重来。而每两周一次的直播演出现在仅仅依靠节目组的十多个工作人员支撑,所以要推倒再来实非易事。同时,“星戏会”仅仅提供了一个平台,真正在台上“唱戏”的还是各个戏曲院团,有时“星戏会”虽然有创意,没有院团的配合却也无法实施,而对于院团来讲则有他们自身的工作计划,很难为了配合“星戏会”再“节外生枝”。
不讨好
即便针对年轻观众推出“星戏会”特别节目,也未必一定能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事实上现在很多戏曲剧种都在努力吸引年轻观众,但收效往往并不理想。赵洁表示现在的年轻人视野开阔,而且因为对戏曲并无感情所以眼光也会更加挑剔。“星戏会”曾尝试走进校园并向学生赠送“星戏会”的票子,但往往来看演出的依然还是老年人。对于上海昆剧团的演出这些年以年轻观众为主的现象,赵洁认为这一来与“昆曲王子”张军多年来坚持在校园的推广活动有关,更重要的是昆曲的文化含量是其他剧种无法相比的,对年轻人来讲,看昆曲现在已经是一种“小资”的爱好。
少“星光”
在赵洁看来,要吸引年轻观众首先需要一批有个人魅力的年轻戏曲明星,因为要年轻人喜欢和自己年龄相差很多的老艺术家难度比较大。赵洁举例说,京剧的观众以老年人为主,但张火丁周围就有一批年轻观众。而茅威涛、赵志刚等名角周围也都聚集着一批年轻的越剧观众。戏曲本来就是一种角儿的艺术,而现在的年轻人不仅要求“角儿”在唱念做打等表演技艺上要出色,对“角儿”的文化素养和个人魅力也有更多要求。两年多前“星戏会”恢复直播后,就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扶持年轻演员方面,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星戏会”专场演出是力推青年演员,但现在有个人魅力的青年演员为数实在太少。
事实上,要吸引年轻人关注戏曲是一项“综合工程”,仅仅依靠某一方面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本报记者 王剑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