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壁虎剧院带着话剧《外套》访华,展开北京、西安、武汉、深圳四地巡演。昨日恰逢《外套》到西安演出,这部说了八种语言,却没有字幕的先锋话剧怎样演?他们的演员如何完全使用肢体表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参加了壁虎剧团《外套》主创在西安举行的“体验”会。虽然语言有障碍,但凭借肢体的动作,拉近了和参与者的距离,正是先锋话剧的特色之一。
7个演员 8种语言却无字幕
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带来,曾引起中国戏剧界轰动和热评的《外套》,全剧的故事核心源于俄国剧作家果戈里的小说名著。然而,这部只有7个演员出演的戏,剧中的角色却从头到尾各自说着英、法、日、意大利、匈牙利、西班牙等8种语言,这可能是全世界在同一部戏演出中使用语言最多的作品了。但整个剧演出中却没有字幕,观众只能通过演员们的形体、表情、声调等去感受和体会剧中人物的心情和语意。但部分观看过的人还是认为能够看懂,因为人类的情绪是能互相感染的。
在演出前,《外套》的两位主创演员娜塔莉和乔琪娜在西安音乐学院的一间教室里对这场先锋话剧进行了“解密”,现场20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人们也借机体验了先锋话剧的特别展示方式。成员们光着脚,围成圈,用形体动作展现自己的名字;进行弹跳、呼喊、模仿,这些在生活中很少出现的动作;或者用自己身体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如肩膀和鼻子,在空中绘画;还有集体的由弱到强的呐喊等等,体验成员表示:“充分感到心灵的释放,第一次心灵的张扬”,“不同文化的交流”。
传统戏剧和先锋戏剧没有必要分裂
体验成员中有陕西人艺的话剧专业演员李俊强,他说感受很特别。“国内的话剧是先有理论再说实践,国外相反,先去感受,再悟出道理。”《外套》的两位女演员娜塔莉和乔琪娜告诉记者,目前欧洲的这类主张体验的先锋话剧活动越来越多,参与的普通人也多了起来。
自行设置的“听力上的语言障碍”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乔琪娜认为是解除了传统表演对于台词和文本语言的依赖。“这是未来先锋话剧发展的方向之一,需要观众通过演员的肢体表演自我体会,而不是由演员告诉观众,应该得到什么感受,因为那样将会局限观众的想象力。”
传统话剧和先锋话剧的未来,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二者应该融合还是该分开发展?乔琪娜说:“欧洲现在的传统戏剧和先锋戏剧如今正在尝试一种结合的方式,我们认为两者没有必要分裂,因为我们期望的只是寻找艺术的真理。”
在中国得到两种不同评价
《外套》曾在2009年爱丁堡戏剧节上大放光彩,当时在英国学习的演员汤唯,极力推荐该剧,认为该剧集合了英国当代表演艺术最优秀的全能型演员。并表示自己自愿在演出期间为该剧当义工,以便可以有机会向这些她非常仰慕的前辈们“偷师”。
事实上,该剧确实得到不少中国专家们的支持和褒奖,被认为是近年中国上演的戏中,最值得中国戏剧界学习的作品。该演出没有大舞美、大制作,完全仅靠扎实的表演、创意和灵巧的戏剧手段而成,这部剧的形式被认为对中国戏剧市场是有启蒙作用的。
然而,在中国话剧界有较高知名度的孟京辉在看过该剧后的一句评价却值得玩味,他说这部剧“比中国的好戏好,比国际上的好戏差。”而且认为票价超过200元,就没有必要去看。虽然孟京辉只是在微博(http://t.sina.com.cn)发了评论,但这一说法对《外套》的影响不小,该巡演的主办方就表示,对该剧的评价得观众自己说,而不在于做戏剧的说什么。
娜塔莉和乔琪娜也表达了她们自己的观点,乔琪娜说:“我对中国的话剧不了解,也不知道孟京辉。但我想每个人都有个人的感受,《外套》在匈牙利等很多国家都演过,得到了认可。其实我们并不打算一定要做最好的,只是想要让大家懂得感受。”
其实英国话剧演员也有现实困境
话剧舞台一直以来总存在着资金的困境,在陕西这一问题也很明显,小剧场话剧,先锋话剧的尝试很多以失败告终,西安的一些话剧演员要依靠在电视剧剧组打工糊口。而在和娜塔莉、乔琪娜聊过之后,才知道原来英国的现实也并不乐观。“长期以来在欧洲话剧市场也是非常现实的,一些小剧团的优秀剧目,最终也因为资金问题而不得不放弃。在欧洲,还是有观众习惯到剧场去看话剧,但是在英国的情况不是特别好。”娜塔莉和乔琪娜在记者问道:“是否能靠话剧演出完全养活自己”时,彼此对视,羞涩地笑了,对她们来说,这是个有点难回答的问题。“说到这个,有点纠结。我们整个团队非常的像一个家庭,不管做技术的人还是表演者都很努力。我们现在的巡演是有酬劳的,虽然不是很多。但还是会有像我们这样的人执着下去,因为艺术是我们的生命,是值得的。”本报记者刘慧/文 汤继颖/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