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京剧来演绎关中皮影班社的传奇还是第一回,这是陕西省京剧团的《风雨老腔》呈现给陕西读者的故事,本月15日,该剧将赴京参加全国京剧展演。
当下,剧场里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少,而且在秦腔作为地方剧种繁衍生息的关中地区,京剧院团的生存面临着各种压力,京剧现代戏《风雨老腔》在京剧中呈现皮影班社传承故事,既有皮影表演、老腔唱段,也有京剧,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争议,这是否是京剧在市场困境下“本土化”的探索?
京剧+老腔国粹“本土化”起争议
西安的京剧演出并不多,刚刚结束演出的《风雨老腔》让京剧迷过了一次戏瘾。老腔是陕西皮影戏的一种,流传于我省华阴地区,因为张艺谋电影《活着》、话剧《白鹿原》等扬名天下,此次与国粹京剧的联袂演出,得到的认同与争议同时存在。
省评论家协会主席孙豹隐透露,在《风雨老腔》酝酿之初,对“京剧+皮影”的模式,业界就有很多争议,有的认为用秦腔来演绎这个故事更好。
酝酿之初,《风雨老腔》就是一部有争议的戏,不仅仅是形式上让京剧与老腔结合,配乐采用陕西民乐,在演员表演过程中,京剧演员也会根据剧情穿插演唱老腔,这使它不同于所有的戏,因为形式有争议,陕西省京剧团开了很多次研讨会专题研讨。
“下里巴人的老腔和阳春白雪的京剧融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用最高雅的京剧来表现最民间民俗的老腔,老腔介入为京剧增加了新的亮点。观众既看到高雅的京剧,也能看到本色的老腔,这是什么效果?”孙豹隐说自己最开始是站在这样的立场支持这种创新。
关中皮影艺术与国粹京剧都是人类共同的非物质遗产,京剧与皮影的结合让很多陕西观众眼前一亮,这种“创新”在地方京剧院团来说,是必要的吗?
中国剧协原党组副书记王蕴明认为,作为地方的京剧院团,陕西省京剧团其立足点是关中文化,还是需要反映关中人的整体面貌、气质操守和情操的,京剧是全国性大剧种,它落足大西北,有自觉的责任要表现西北人的风貌。
尚长荣:京剧就是京剧
不能猎奇硬搬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在陕西省京剧团工作过32年,此次专门到西安和读者一起在人民剧院观看了演出。他对这部戏中对人性的挖掘做了肯定,尚长荣说:“我没有看到三突出,没看到高大全,也没看到人海战术,现在靠喧嚣、靠炒作、靠这样那样制成一个戏的做法太多了,看完这个戏后感慨颇多,这是个很朴素的戏。京剧有特殊功能,它能够汲取、借鉴、融汇,让京剧来演老腔班社的故事,很有意思。”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问及京剧是否能够“本土化”的问题时,他说:“京剧年龄并不大,200年左右的历史,比不了昆曲,也比不了秦腔。但京剧有个特点,包容性、融汇性很强,但并不是说一定要搞出一个西部京剧风格,京剧还是京剧。京剧可以根据各个区域观众的欣赏需求有不同风貌,比如东北京剧擅长武戏,这次陕西省京剧团用皮影班社为素材,唱腔上也吸纳了一点老腔的元素,很有意思,但是不要特意地去改变京剧,更不要猎奇硬搬,京剧的唱腔一定要好听、要符合情感、要动情、要有韵味。”
不管怎么变还是要票房说话
在陕西京剧团历史上,有闻名天下的尚小云、尚长荣父子,集中了一批尚派京剧名家。但现在,能在全国有影响的“名角”暂时还数不出来。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多媒体的发达,地方京剧团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尚长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这么多文娱形式,以前要想看戏只有看剧场,现在几十个频道,上万集的优秀影视,看足球都不需要到现场,剧场艺术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倒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还得有好作品。”
一年前,陕西演艺集团成立,陕西省京剧团成功改企,成为演艺集团的子单位,总经理张民承认,压力在票房上,对京剧团的这种探索,他明确表示依然要用票房来说话,观众是否买单才能说明成功与否。
对票房这个实打实的“标准”,陕西省京剧团团长胡海琴告诉记者,陕西省京剧团曾经排过很多好戏,虽然有票房,但因为资金原因,没有留下,“每部好戏每次都激起很大浪花,但你要说要让浪花再高起多少米,需要很多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京剧团就转变了创作方向,“变着法儿”来摆脱困境,舍弃一些需要大量投入的正剧,转而从挖掘人性的角度出发,前几年改编的《雷雨》和这次创作的《风雨老腔》,都是在戏剧中充分挖掘人性的尝试。本报记者 狄蕊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