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办文化新人成长主题论坛 蕴含文化发展希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5日16:5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讯 (记者  邵岭)上海文化人才工作会议已经结束,关于如何培养文化人才的话题却在继续。昨天,张哲、孙重亮、赵长天、郦国义、毛时安、杨燕迪、黄昌勇等本市文化界知名人士齐聚本报召开的“上海文化新人成长主题论坛”,在肯定本报开设“上海文化新人榜”栏目的同时,共同探讨如何为文化人才的成长创造更好条件。本报总编辑徐炯出席了论坛。

  冰心曾经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本报从今年二月份开始在头版显著位置开设的“上海文化新人榜”栏目,就是在文化人物报道普遍流于“追星”的当下,将目光投向那些真正在文化土壤上辛勤奋斗的“芽儿”,关注他们默默绽放的激情与姿态,关注他们的努力和成长,希望能够通过媒体的力量唤起更多的掌声,来激励他们年轻的艺术灵感和才情,最终为上海的文化带来飞扬的活力。10个月来,该栏目已经推出了31位文化新人,读者不仅了解了这些申城文化园地里鲜艳却不太知名的小花,更通过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文化领域。

  在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人才培养是上海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而在文化人才紧缺的今天,“上海文化新人榜”栏目及时将具有文化价值的人才进行发现与宣传,这是媒体在培养文化人才方面能起到的最大作用。从这些文化新人身上,能够看到上海文化发展的希望和力量。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指出,当下的文化人才除了在数量上的紧缺之外,还存在着文化结构、人文情怀和把握现实生活三方面的缺失,这种缺失很可能会带来文化的断层,因此培养文化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文化评论家毛时安认为,人才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所在,如何鼓励文化人才,为文化队伍注入力量,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文化面貌;而对于成长中的文化人才来说,最需要的是成功前的雪中送炭,而不是成功后的锦上添花。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则以网络给文学创作带来的颠覆为例,指出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文化新人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不了解这些新问题,就不能真正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专家们同时指出,培养文化人才,必须符合文化人才发展的特殊规律。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和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不约而同地提出要为年轻人创造实际演练的机会:几年来,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通过“青年艺术家系列”、“青年成就系列”和“粉墨嘉年华”培养了一大批舞台艺术的文艺新人,其中就有并称“上海三重奏”的宋思衡(本报本月12日的“上海文化新人榜”曾对其进行报道)、黄蒙拉和秦立威;上海戏剧学院则通过演艺中心和青年京昆剧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据悉,该校的青年话剧团也已在筹备中。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总裁孙重亮则提出,要宽容人才的个性,尤其是文艺人才具有三位一体的特殊性:既是创作者,又是创作的材料,也是创作的成品,如何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也是文化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