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是年终岁末北京戏剧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由导演林兆华和编剧过士行这个黄金搭档共同打造的话剧《回家》成为此次邀请展上最引人瞩目的作品之一。新浪观剧团成员如期前往观看。几乎所有成员都被这部戏打动,他们认为,首都剧场一改往日纷繁复杂的舞台风格,呈现了一个简洁、平实的舞台,一群“85后”新生代演员演绎了一段带有荒诞色彩反应现实社会尖锐问题的故事,剧中大段台词异常犀利,紧贴实际,针砭时弊。
畅叙“回家” 针砭时弊
一位成员说:“对于话剧而言,立场往往比品质更重要,《回家》大概是我所见的最旗帜鲜明的践行人民立场的一部戏。”“回家”,乍一听温馨满怀,有成员调侃说道:“刚开始以为是部主旋律话剧,情节是在春节来临之时,一些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接着便发生了种种故事。”
这部戏讲述了一个老年痴呆患者,他失去了自己的居所,沉湎于对罪恶的回忆,又对现实充满了排斥。有几位成员把它定位成荒诞剧,运用讽刺手法,借疯子视角剖析社会,提到种种社会热点问题如房价、拆迁、人民币升值、食品安全等,紧贴实际,针砭时弊。成员们发自内心的畅叙对故事主题的理解与思考,一位成员认为,这部戏借一个老年痴呆患者之口,集中的总结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那些零碎的、片段的困惑,寻找我们失去的心灵家园。“家”,具体来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也是一座温馨的港湾,但在剧中却不能单纯的认为是一间屋子,有成员把剧中的“家”看作是一种灵魂可以安放的地方。一位成员说:“本剧说的并不是那间所谓的808房间,他回不去的是他的怀念,是他的过去,是他无法到达的美好,他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旅居,找不到真正的归属地。”也有成员认为,这部戏过于愤怒,剖析社会问题进而变成抨击、宣泄对社会的不满,而发泄方式变成了谩骂。
全局的结尾是整部戏的高潮,20多位演员高声齐唱“我日歌”,成为这部戏最高亢的谢幕。一位成员说:“这般痛彻心扉的控诉反而让内心更加的沉闷喘不了气,那些问题已经存在,现场听更像是无病呻吟。无力改变,只能愤世嫉俗。”还有成员对这部戏的节奏提出异议:“戏里想要抨击的太多了,有点散,有点广,却始终没有能够收起来,或者说是再往深里走一些,骂得多了,最后只能骂自己。”但也有成员认为导演在这部戏的处理上非常洒脱,禁忌比较少,属于本色外露。
“85后”新生代 大放异彩
导演林兆华曾在微博上说:“邀请展里,《回家》最有看头,这部戏就是给小年轻做的。让20多岁的孩子演50多岁的老头,一个一个都是未老先衰的样子,挺逗。”这部戏的演员都是“85后”,有的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人喜欢嬉笑怒骂针砭时弊,年轻演员来演也许更能吸引年轻观众。
一位成员说:“导演让一群‘85后’孩子来演,多少会让人有点吃惊,我想这也是导演的用意所在,因为话剧反应的社会问题恰恰是这些孩子正在或即将难以避免面对的。这些演员们确实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虽然个别地方稍显稚嫩,但早已被话剧深邃的主题、振聋发聩而不失诙谐的台词、荒诞却耐人思索的人物角色所掩盖了。”
剧中男主角由两位演员扮演,一位成员评价说:“两个扮演老人的男主角,很出色的懂得解放自己、打开自己,是节奏感和松弛感把握的都很好的演员,先出来的那个小个子尤其要好一些。”也有成员认为,主人公由两位演员表演,不甚明了有点跳戏。此外,这部戏的舞台布景极其简约,一改往日人艺舞台上的复杂细致的实景呈现了一个简单平实的舞台。一位成员评价:“这个晚上人艺的舞台是草根狂欢的广场,是一个零度装修的原生地,甚至与中戏那个破旧的排练时并无二异。”他认为导演弱化了一切不想投入的经历,集中精力的讲故事,说思想。
个中细节 津津乐道
剧中的主人公患有老年痴呆症,这部戏常常“穿越”到回忆、梦境、现实、想象。剧中有一段:男主人公年轻时从插队的地方返程,在村口与女友依依惜别,雨伞挡住二人,再拿下时已是年老穷困潦倒的他和一个妓女厮混。这个转换方式十分巧妙,给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认为这一幕堪称经典,将青春的伤感与美好、现实的丑陋与残酷,变现的淋漓尽致。另外,人物和道具也值得细细揣摩。剧中常出现的红衣中年女性在跑步机上跑步的场景和最后的空竹是成员们津津乐道认真揣摩的点。大家普遍认为这两个点寓意深刻。一位成员说:“红衣中年女人不断在跑步机上跑,这是某种前进的、实则是不断踏步的象征,谢幕时的空竹被推上台,象征了一种声音响亮、但腹内空空的东西。”宋之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