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文
一到年底,文化圈演艺圈就热闹纷繁。忙叨了一年,大伙全都要赶在年底交上自己的作业。交的时候,心里或期待或紧张,等着自己在意的人能给出中肯的评价。谁都愿意听好的,我也是。
12月19日,邀请展正式落幕。我在首都剧场的化妆间门口,等着濮存昕、高亚麟卸妆。《说客》落幕了,这是我今年排的第二个作品,是邀请展的压轴之作。
昨天还有记者问我,为什么要做戏剧邀请展?他们告诉我,“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家以个人名义举办的戏剧邀请展。我不善于总结,不知道自己还占了这么一个“第一”。我想了想,好像也该把2010年我跟戏剧之间的事做个梳理。
不喜欢“被先锋” 邀请展“非常六加一”
想办戏剧邀请展的念头由来已久。我是个导演,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排戏。那时候我做《绝对信号》,做《闲人三部曲》,做小剧场话剧……都是因为我喜欢,喜欢那些剧本和演员,喜欢把这些作品按照我的想法呈现在舞台上。那个时侯,大伙说我“先锋”。
我不是不喜欢被称作“先锋”,而是我不喜欢“被先锋”。我每年都会被国外的戏剧节、同仁们邀请,我有机会看到更多样态、更深刻表达的戏剧。每每从国外回来,我都惭愧,我的作品充其量还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现实解读,“先锋”,这两个字,有点重。
后来又有评论家说,您在国内还是“先锋”的。这句话在去年又被颠覆了。原因是我看到了很多年轻导演、编剧的作品。他们有想法、有意识,就是欠缺一个平台,能让更多的观众去认识他们。
于是我就想,趁我还不太老,还有力气,我要做一个“戏剧邀请展”。今年的展演是七部戏,媒体称它是“非常六加一”。因为是六部国内戏,一部外国戏。国内戏里面,有我今年新排的《回家》、《说客》,有十年前我的作品《哈姆雷特1990》,有刚从易卜生戏剧节上演出回来的《建筑大师》。还有两部,是年轻导演易立明的作品《解读雷雨》和《门客》。外国戏,是我从德国邀请来的《哈姆雷特》。我想让观众“比较着看”。现在不是流行“混搭”吗,让观众自己去感受什么是“先锋”,哪些戏是更适合这个时代。
今年没经验遗憾多 明年真的还想办
第一年做这件事,很没经验。我是一个愚钝的人,我的脑子只能关注一件事。我只能去排戏,一心一意把戏排好。其他的事情,只好依靠林兆华戏剧艺术中心去打理。我的这个团队跟我一样,对排戏演戏以外的事情一无所知,今年被我赶鸭子上架,却也把邀请展磕磕绊绊地做下来了。
连装台带演出,七个戏历时了二十多天。第一天《建筑大师》开场前我悄悄在门口站了站,真是有些忐忑,我故意没问票房,因为确实没底。艺术中心的孩子们跟我说:“咱们没有资本支撑,完全靠自己运作”。这事我不懂,但是意思我明白,就是让我“赔本赚吆喝”呗。
大幕拉开,我探头进去看,竟然全坐满了。我们的工作人员脖子上挂着工作证,想中间进去找个犄角旮旯坐下看戏,居然就没座!后来的几场也全如此。就连德国导演卢克帕西瓦尔的《哈姆雷特》也是。一部从来没在北京演过的德国戏,居然在演出后好评如潮,是我始料未及。媒体朋友开玩笑,说:“这说明您您挑戏的眼光好!”哪里!是好戏太多,能请来的太少!
然后是易立明的两部作品。我说过,做邀请展的很大原因就是要给年轻导演提供平台。易立明之前做舞台美术设计,他放出狂言“自从有了舞台美术,戏剧就堕落了”。我其实不同意,但是也钦佩于他的眼光和独到。他的《解读雷雨》和《门客》在今年之前从未演出过,今年登台,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了观众们大震撼。
邀请展落幕,有记者问我,明年还办吗?说真话,我真的还想办。今年因为没有经验,遗憾很多。如果时间可以,如果经济允许,我会邀请更多的中外好戏来北京演出。
七十多岁开微博 赶鸭子上架
当然,今年也收获了很多。我七十多了,头一回玩起了微博。我的手机只用来打电话,发短信都很少。先是孩子们给工作室注册了微博,我的小助手说:“您说,我给您传。”结果马上就有人问为什么不是我的个人微博,没办法,我又赶鸭子上架,最开始还是我口述,孩子们给写,后来我也上去看看,别说,有的还真有点意思,慢慢的我也就开始自力更生了。
有一场演出谢幕,我绊了一下,坐了个屁墩儿。工作室就把照片给传上去了。嗬,一下子我这微博就热闹了。一万多人都“关注”我。我就想,首都剧场全场坐满是八百人,这等于我导了十几场戏,场场坐满啊!
还得感谢新浪网给邀请展做的专题,还有很多报纸的、电视台、电台的记者朋友们,他们场场来看,看后必写出感受意见。我当然更爱听好的,但是我心里清楚,戏剧是个人化的艺术。我觉得好的,别人未必。其实说好说坏都不要紧,我最高兴的是,我们这些戏的表达大伙都明白。至于喜欢不喜欢,那当然是仁者见仁了。
牙口不好 唯恐贪多嚼不烂
邀请展落幕,要感谢的人和单位太多。我脑子又慢,感谢的事让孩子们慢慢去谢。我现在想着的是明年。还是想继续做邀请展。而且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说出来会不会又被称做“先锋”。我现在在网络上征集剧本和故事,我是一个关注“当下”的人。有人活在过去,有人活在未来。我活在当下。我在意当下人的想法和感受。我希望明年我的作品能更多地融进当下人的意识,现在网络上有这么多才子,有这么多人热爱戏剧,我想再搭一座桥,跟邀请展一样,让更多的人能参与戏剧的创作。我把件事暂时叫做“当下的《三言二拍》”。
当年的《三言二拍》是明朝市井的真实映像,我相信现代人写的现代故事,就是这个时代的《三言二拍》。这个征稿已经启动,已经有一部分作品在我桌上放着,我会认真地看、仔细地挑。坐而论道,不如动身而行。2011年已经倒计时,我不年轻了,没有大把青春可以挥霍,得抓紧。排戏、排好戏。
征稿、排戏、邀请展。一年三件事,其实有点少。可我牙口不好,唯恐贪多嚼不烂。争取明年吧,不一定做更多的事,但是凡是和戏相关的,我都想做好。就算明年还是像孩子们说的“没有资本运作,没有经济支撑”,我也要使劲把它们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