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混搭已经成为流行而非创新的今天,交响京剧《郑和下西洋》在这方面的尝试依然称得上大胆。西皮二黄与美声伴唱以及整支的民歌小曲、完整的交响乐队与京剧的文武场面、大场面的戏曲开打与整段的异域风情舞蹈,这些各不相同的元素在戏中都占了一席之地。作为上海大剧院的“2011京津沪群英会”的开幕大戏,昨晚天津青年京剧团的大胆创新的混搭尝试和频频闪回的叙事方式颇为引人注目。
闪回构成全剧
《郑和下西洋》以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开场,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结束,剧中郑和下西洋的场景全部以“闪回”的方式出现,而串起这一个个“闪回”场景的是反对郑和下西洋的夏尚书与郑和之间一次次的辩论。剧中的五次“闪回”风格各不相同。第一次“闪回”以首次出航朱棣皇帝钦赠“郑”字大旗的场景总括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第二次展示大海的变幻莫测,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水平如镜,扮演郑和的孟广禄的大段唱段颇具“咏叹调”的味道。第三次则特别具有娱乐性,“发掘”出了郑和在船上为解官兵无聊发明了麻将的说法,身背麻将牌图案的士兵在台上纵蹿跳翻,十分热闹。第四次讲述了建文帝旧部的后人为报父仇试图毒杀郑和,结果却是与郑和情同兄妹的幽兰姑娘误饮有毒椰汁,身死异国。第五场则以大开打为主,展示的是沦为海盗的建文帝旧部说动浡里国王与郑和船队开战的场景,大场面的开打与高难度的跟头颇具可看性。
混搭不拘中西
《郑和下西洋》的混搭绝对是“货真价实”的。该剧开场是一段数分钟的影片,占据整个舞台的大屏幕上是实景的大海与动漫风格的古船配以郑和下西洋的简单文字介绍,乐池中交响乐队与美声唱法的歌队营造出的气势颇为磅礴。不过随着孟广禄、张克、刘桂娟等京剧角儿的上场,京胡与板鼓开始占据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虽然高潮时为京剧名角伴唱的依然是美声唱法的歌队。在船员们思念家乡时,乐工幽兰与船医秦娥分别演唱了几乎是整支的民歌《茉莉花》和《小白菜》,让观众颇觉“意外”。而《茉莉花》不仅仅是被演唱了一次,在整个戏中还频频出现。舞蹈也是该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风情的舞蹈在剧中占了相当的分量,而一段“麻将舞”更是颇具创新特色。即便是京剧的开打也融入了跳绳等其他元素,有些编排显得与众不同。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