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静
2月14日、15日,由龙马社出品的经典爱情话剧《我爱桃花》将在深圳少年宫剧院上演一出桃色满园的好戏。
据悉,著名编剧邹静之的这一部得意之作自2003年首演以来,得到了观众如潮般的好评,国内、外共演出400余场,被称为是“探讨情感问题的后现代经典范本”。此次来深献演的是该剧的第六版。对于新锐导演韩涵的颠覆,邹静之推崇备至,“这是我非常满意的一个版本,这个年轻人让我看见了‘桃花’的另一种可能!”日前,深圳特区报记者赶赴北京,采访了《我爱桃花》导演韩涵。
■邹静之盛赞“第六版”
2010年,一部电影大片《盗梦空间》震撼了所有观者的视听,剧中的五维空间让人惊叹于剧作家无限的想象力。其实早在7年前,邹静之就在话剧舞台上创造了“戏中戏中戏”的三维空间。因为创作了《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电视剧而成为国内一线编剧的邹静之其实从未远离话剧舞台。这个舞台活跃着一大批有着同样梦想的年轻人,韩涵就是其中一个。
话题绕不开邹静之,自然更绕不开《我爱桃花》。《我爱桃花》是一部探讨情感问题的后现代剧。故事的由头源自古代小说《醒世恒言》第五回前的一个小故事,邹静之用戏中戏的方法巧妙地将古今如一、永远也无法说清的人类情感困惑展现在舞台上。邹静之巧妙地用“三维”概念来诠释扮演与被扮演,人与人的不可知性,以及戏与生活的分界,从而全景化地展现出人自身的生存状态。据悉,之前的若干版本里不乏名导名演。但“戏中戏中戏”的三维空间剧本让人却步,于是“戏中戏”的二维空间成为《我爱桃花》观众心里的“既定动作”。观众都认为“桃花”只有“戏中戏”的二层结构。而这让原著作者邹静之若有所失,他需要寻找能够完美诠释他原作中三维结构的人选。韩涵适时出现了,他准确地领悟了邹静之剧本中复杂交错的情感,而后运用纯熟的导演手法既颠覆了原作的结构,又还原了编剧最本质的情感,将“戏中戏中戏”的三维空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终于,这个第六版本的《我爱桃花》在韩涵手里灼灼盛放,也获得邹静之盛赞:“这一版我非常满意!”
■首次挑战舞台三维时空
“三维版”成为此次韩涵创作《我爱桃花》的关键词。本次舞台上,韩涵还原了剧本三重时空演绎的初衷,在舞台情境设计和演员表演方面匠心设计,实现三维时空的故事穿越,带来极具创新效果的舞台体验。
谈起《我爱桃花》,韩涵说:“这部剧本身是有第三维的故事的,但囿于表现手法和舞台设计,前面的几版作品都没有呈现出来,所以这一次,我就下决心要将戏中的三重时空关系即古代、现代、戏外三重关系很清楚地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看明白。其中,瞬间场景的转变成为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戏里和戏外两个时空的转变中,用布景的瞬间更换实现时空的穿越。这个观众观看的时候不能分神。”
而全剧只有三个演员横跨三个空间,这对演员演技是巨大挑战,身为导演,如何把控演员的激情临界点与舞台空间转换的同步呢?韩涵认为,“因为话剧创作本身最核心的就是演员舞台表演的再创作,尤其要在舞台上用表演的方式区别三维时空,这是有难度的。从京剧对白到现代对白,从诗话的语言到通俗的表达,本次主演张博、赵晓光和王小欢非常圆满地实现舞台时空的转换。”
此外,韩涵认为《我爱桃花》充满哲理和诗意的语言与突出唐风的舞美风格相得益彰,也是该剧在独特的戏剧结构外另一层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