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越剧领路人袁雪芬病逝 留遗愿骨灰撒向黄浦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1日10:57  新京报 官方微博
text1 袁雪芬的家中设置了灵堂,上海的各界人士都前往追忆她。图/CFP
text2 袁雪芬

  本报讯 (记者天蓝)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新越剧的创始者袁雪芬,因病于2月19日在上海辞世,享年89岁。记者昨日从上海方面了解到,上海的各界人士都前往袁家追忆袁雪芬,她的追悼会将于2月25日举行,家属方面称,将遵照袁雪芬遗嘱,将其骨灰撒向黄浦江。

  遗嘱 将骨灰撒入黄浦江

  骨髓瘤、肺结核、心脏病、胃出血,袁雪芬的一生度过很多病痛关口,去年8月15日因骨髓瘤抢救出院以后,袁雪芬就自知来日无多,坚持要求采用保守疗法,以抓紧时间写作,将她毕生的表演经验整理成著述,而不肯再进医院。昨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袁雪芬晚年一直对生死看得很淡。他的长子郑海芽表示,因为母亲早在年轻时就因肺结核被医生诊断为“活不过30岁”,所以晚年时袁雪芬经常对家人调侃说,生死是自然规律,能够活到现在“已经赚到了”。

  袁雪芬的助手黄德君告诉记者,袁雪芬生平最大的几个心愿都基本了却,所以她走得非常坦然。据黄德君介绍,自从1985年开始,退居二线的袁雪芬就把精力都投入到越剧理论的总结之中,尤其是花14年编纂的《越剧艺术论》,这里面蕴含着她无数的心血,当前几年这本书出版之后,袁雪芬就对他们说此生无憾了。

  贡献 对越剧进行改革

  袁雪芬对越剧最大的贡献就是和“越剧十姐妹”一起发起的越剧改革。她在上世纪40年代起,就聘请专职编剧、导演、舞美设计等主持演出活动,废除戏曲衣箱制,根据人物身份设计服装。而且打破传统的舞台形式,取话剧、电影之所长融入越剧舞台和表演。

  艺德 提携新人不做戏霸

  1979年左右,袁雪芬登台最后一次演出了《祥林嫂》,在此以后,她就退居二线,再也没有重返舞台。黄德君告诉记者,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可是袁雪芬却说,自己不会做戏霸,不要“死”在舞台上。“她清楚地知道,花旦就是青春饭,青春已逝,再在台上装嫩,总是矫揉造作”。他说,这也是袁雪芬的大家风范,她说与其在舞台上多“耗”几年,不如从理论入手,为越剧留下一些精神财富,把更多舞台实践机会留给年轻人。

  ■ 同行追忆

  她代表着越剧的一个时代

  袁老师代表着越剧的一个时代,她在越剧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越剧在今天,依旧能够开出绚烂的艺术之花,她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袁老师曾提出“越剧是吃着昆曲和话剧的奶长大的”,可以说我的所有创作都起于这句话,它开启了我对越剧艺术的美学审视。

  (口述:越剧艺术家茅威涛)

  ■ 个人简介

  袁雪芬 1922年出生于浙江嵊县。袁雪芬是新越剧的创始者和践行者。上世纪四十年代,包括袁雪芬在内的“越剧十姐妹”发起越剧改革,她将鲁迅名著《祝福》改编成越剧《祥林嫂》上演,被誉为“新越剧的里程碑”。1953年,袁雪芬与范瑞娟合作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