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北京人艺的看家戏《茶馆》至今已演了600多场,时间跨越半个世纪,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演员和观众。今年2月15日至2月27日《茶馆》再登首都剧场,还是那个剧场也还是那出经典老戏,这回笔者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茶馆》。
演出开始,观众在台下看到的是“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而这时如果您有幸站在侧幕,台上演什么可能看不到,但在这里看到的又是另一出别致的好戏。
效果篇——现场音效“人工制造”
看过《茶馆》的观众一定对随着剧中发展的背景音效有着深刻印象,由于茶馆开在街面上,这街上传来的阵阵吆喝声、鼓声、梆子声,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真实而且富有层次,大家肯定觉得这音效真到位,是不是早年间去街面上录的录音?可没想到一站在侧幕,看到的却是一水儿的“人工”制造。演员在前面演,效果师在后面演,一会儿忙着打梆子,一会来两句叫卖的吆喝声,跟台上的演员一样,效果师也没有带任何“麦克”之类的扩音装置,凭的是货真价实的“肉嗓子”。当然,既然是演,不光有声音还得有动作,一边喊着一边还得不停走动,走动的远近根据需要还各不相同。
要说这“拟人”容易, “拟物”可就难了,剧中的秦二爷,那身份可是坐着马车来的,怎么体现马车声呢?原来,秦二爷一下场,效果师郑晨就两手持木块,身上挂铃铛,甚至弓身学着马的样子一颠一颠地跟着杨立新后面一起跑,直到跟着演员进入后台深处,声音才渐渐消失。台下观众听到的,就是逼真的马车渐行渐远的声音。
演员篇——台前幕后一个样儿
演出一开始上台的演员在台上演,那还没轮到上场的呢,原来他们大部分都在侧幕候场。别看都是熟人,大多数时候谁也不跟谁打招呼,都在一旁各自默戏。大家熟悉的演员宋丹丹,刚从后台一出来的时候,身着旗袍的她还迈着如同《我爱我家》中“和平式”的步子,看得侧幕的工作人员都忍俊不禁。可是一近台口,她开始站在原地练了几次行 “万福”礼,起身迈步的时候,已经俨然一个民国年间的女子了,简直是一次完美“穿越”。
第一幕松二爷要被灰大褂抓走,说完那句“您帮我照顾着点儿我那黄鸟儿……”就抽泣着走出茶馆。本来出了门,转过景片观众就已经看不到人物了,可是松二爷的扮演者冯远征一直保持着既善良软弱又胆小怕事的怂劲儿,并继续抽咽着穿过侧幕,一直回到化妆间,丝毫没有出过戏。
当然要说台前幕后演员一直保持一个状态也有个小例外,当大幕拉上需要换景时,您就会看到,茶客和警察一起抬桌子、逃兵和被卖的小姑娘一起搬道具,动作迅捷干脆,不同身份打扮的人配合得有条不紊,让人颇有些瞠目感叹,这幕后可真是太“和谐社会”了。
番外篇——老艺术家到场把脉《茶馆》
2月18日演出当晚,细心的观众还在观众席里发现了两位熟悉的面孔,《茶馆》的前辈——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蓝天野和郑榕。92年结束最后一轮演出,将接力棒传给年轻一辈的老艺术家一直关注着《茶馆》和年轻演员的成长,看完戏后,老艺术家对当晚演出进行了评价。蓝天野老师回忆了老一辈演《茶馆》时的情景并表示,整体来看,这次演出比第一次重排首演时“涨了一大块”。而郑榕老师则对二幕后半场最为欣赏,“真的很不错,很多地方很感人”,“梁冠华宋丹丹进步很大,演着能让观众很明白”。
谈起当年的电影版《茶馆》,郑榕老师表示一直有遗憾,“影视还是与舞台不一样,对着镜头不像对着观众,于是之最大的遗憾是没‘闹’起来。但所幸留下来了。”而今年正好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两位老艺术更希望现在的年轻观众能通过看《茶馆》,了解历史,不忘历史。
看完了一场“侧面”的《茶馆》,觉得新鲜有趣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这台前幕后演职人员所有的付出为的就是给观众上演一出高质量的经典演出,用主演之一濮存昕的话来说,“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活儿,我们得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