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的看家戏《茶馆》至今已演了600多场,眼下又在首都剧场热演。在观众席上看,《茶馆》还是那个《茶馆》,但在大幕一侧看,却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茶馆》,也是一台别致的好戏。
吆喝靠肉嗓 马车人来扮
由于茶馆开在街面上,舞台上的背景音效颇为丰富,街上传来的阵阵吆喝声、鼓声、梆子声,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真实而且富有层次。站在侧幕你就会发现,这真实生动的音效并不是播放的录音,而是现场“人工”制造。演员在前面演,效果师在后面演,一会儿忙着打梆子,一会儿来两句叫卖的吆喝声,跟台上的演员一样,效果师也没带任何“麦克”之类的扩音装置,凭的是货真价实的“肉嗓子”。当然,既然是演,不光有声音还得有动作,一边喊着一边还得不停走动,走动的远近根据需要各不相同。
“拟人”还算容易的,“拟物”可就难了。剧中的秦二爷是坐着马车来的,怎么体现马车声呢?原来,秦二爷一下场,效果师郑晨就两手持木块,身上挂铃铛,弓身学着马的样子一颠一颠地跟着杨立新后面一起跑,直到跟着演员进入后台深处,声音才渐渐消失。台下观众听到的,就是逼真的马车渐行渐远的声音。
冯远征下台不出戏
这一版的《茶馆》阵容豪华,汇聚了濮存昕、梁冠华、冯远征、宋丹丹等名角。但进了《茶馆》没有一个人拿自己当腕儿,都是一样的一丝不苟,严谨认真。别看都是熟人,在侧幕候场时,大多数时候谁也不跟谁打招呼,都在一旁各自默戏。身着旗袍的宋丹丹,刚走进后台时还迈着《我爱我家》中“和平式”的步子,看得侧幕的工作人员都忍俊不禁。可是一进台口,她站在原地练了几次“万福”,再起身迈步时,俨然已经是个民国年间的女子了,简直是一次完美“穿越”。
第一幕有场戏松二爷要被灰大褂抓走,说完那句“您帮我照顾着点儿我那黄鸟儿……”就抽泣着走出茶馆。本来出了门转过景片,观众就已经看不到人物了,可是松二爷的扮演者冯远征一直保持着既善良软弱又胆小怕事的劲儿,并继续抽咽着穿过侧幕,一直回到化妆间,丝毫没出戏。
观众席坐着老前辈
不久前,在《茶馆》演出间歇,细心的观众在观众席里发现了两位熟悉的面孔,《茶馆》的前辈——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蓝天野和郑榕。1992年结束最后一轮演出,将接力棒传给年轻一辈的老艺术家一直关注着《茶馆》和年轻演员的成长,看完戏后,蓝天野回忆了当年演《茶馆》时的情景。他表示,新版《茶馆》这次演出比第一次重排首演时“涨了一大块”。而郑榕则对二幕后半场最为欣赏,“真的很不错,很多地方很感人”。
(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