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忆袁雪芬:此生只为越剧有 质本洁来还洁去(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3日18:04  中国文化报
袁雪芬(左)和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资料照片) 袁雪芬(左)和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资料照片)
袁雪芬在越剧《祥林嫂》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袁雪芬在越剧《祥林嫂》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袁雪芬在越剧《西厢记》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袁雪芬在越剧《西厢记》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2月19日,89岁高龄的一代越剧表演艺术家、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袁雪芬在上海驾鹤仙去。消息传来,上海戏曲界一片伤感。越剧工作者、戏迷纷纷在网上留言,追忆大师的精湛技艺和高洁操守,祝福她一路走好。

  11岁开始学戏,从此袁雪芬与越剧耳鬓厮磨了七十余载。风风雨雨一路走过,她不仅为中国越剧留下了越剧改革的顶峰之作《祥林嫂》,以及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还留下了“韵味醇厚、委婉缠绵”的“袁派”唱腔。

  她的一生仿佛就是一部中国越剧发展史。她那高洁的艺术操守,更是令人高山仰止。

  “清清白白做人”

  1922年,袁雪芬出生于“越剧之乡”浙江省嵊县的杜山村。身为乡村教师的父亲时常告诫女儿“自轻则后人必轻之”。袁雪芬对此一直铭记于心,入行之后还从中提炼出“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格言。1965年,著名导演谢晋根据袁雪芬等“越剧十姐妹”的真实故事拍摄了影片《舞台姐妹》,其中一句台词“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正是引用自袁雪芬。

  袁雪芬的辞世,令新老戏迷痛心疾首。“戏好,人品更好”,这是社会各界对她的评价。

  “做人要做好人,戏也要演好戏;先是做人,然后才是演戏。”袁雪芬弟子金彩风回忆,老师生前一直把“清白做人”放在很高的位置。金彩风说:“旧时上海滩,角儿一旦红了,应酬多、诱惑多,但袁老师为人正派,谢绝各种堂会和应酬。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对于今天的戏曲后辈而言,都是值得好好学习的。”

  在上海戏曲界,几乎人人皆知,袁雪芬的性格是“绝不随波逐流”。旧时戏曲行当时兴女演员“拜干爹、干妈”、唱堂会,靠各种势力走红,袁雪芬不为所动。相反,她穿青衣、吃素食,把自己打扮成中年妇女模样,拒绝各种应酬。

  知情人士回忆,袁雪芬早年还曾拒绝宋美龄等权贵、名人的堂会邀约,甚至谢绝出演《坐楼杀惜》中的反面角色“阎婆惜”。据上海新闻界资深记者追忆,直至多年以后,当袁雪芬主持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奖评选时,她依然以“清白做人”为座右铭,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公开谢绝一切“走后门”行为,以秉持评选的公正性。

  “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映射出一代越剧大师的人生、戏品、人品,它已经深深影响了中国戏曲界的传承者,并将继续潜移默化更多的梨园“后来人”。

  “认认真真演戏”

  1949年,袁雪芬与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作为戏曲界特邀代表出席开国大典。这是对她艺术生涯的一次肯定。

  袁雪芬的一生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她灌录过第一张女子越剧唱片,参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她是越剧迷心目中永恒的“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

  “唱戏,对她来说,就是‘认真’二字。”越剧名家傅全香曾回忆,无论大小演出,袁雪芬总是最早一批到后台,根本没有名角的架子。开场前半小时,她往往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上去表情凝重。后来,有好奇的晚辈问袁雪芬,才明白原来那是袁老师在酝酿演出情绪。

  袁雪芬的弟子华怡菁告诉记者,越剧的故事,大多是悲剧,袁老师能恰如其分地把握每个角色,靠的是认真对待每一场戏、每一句唱、每一个表情。就是这“认真”两个字,越剧后辈要学一辈子还不够。

  1953年,袁雪芬与范瑞娟合作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影片,该片已成为中国电影史的永恒经典。她还主持编纂了《越剧舞台美术》、《越剧艺术论》等理论著作,填补了中国越剧理论领域的空白。

  2008年2月,袁雪芬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

  “一个调发展一个剧种”

  “话剧和昆曲,是越剧改革的‘奶娘’。”袁雪芬生前曾这样回忆当年的改革与创新。

  上世纪40年代,包括袁雪芬在内的“越剧十姐妹”发起越剧改革,改造越剧旧戏班制度,把崭新的舞台演出形式引入越剧。

  上海滩的光怪陆离并没有令袁雪芬迷失,相反她在中西混杂的文化环境中,萌生出改革越剧的大胆念头。她通过观摩昆曲、京剧、话剧、电影等“偷师”学艺,设想出“运用话剧编、导、美、演改造越剧”的宏伟蓝图。袁雪芬将自己十分之九的薪水拿出来,聘请编导、舞美等,共襄改革之举。

  在推动越剧改革的过程中,袁雪芬向话剧和昆曲学习,不断有所创造。在排演《香妃》时,她发明了如泣如诉的哭腔“尺调”。在逐步完善后,“尺调”成为越剧的主调。“尺调”的出现,使越剧出现了丝弦、流水等各种板式。音乐家刘如曾这样评论道:“昆曲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说法,在越剧也有‘一个调发展一个剧种’的事实。”

  1946年5月,袁雪芬把根据鲁迅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搬上越剧舞台,轰动一时,受到田汉、许广平、欧阳山尊、白杨等进步人士的称赞,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

  但在当时,越剧改革惹怒了反动势力,有人向袁雪芬扔粪包,有人拿枪威胁她。袁雪芬为此不得不“暂时告别舞台”,但她丝毫不向恶势力低头。鲁迅夫人许广平曾称赞袁雪芬是“中国有灵魂的好女儿、热诚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家”。

  上世纪80年代,袁雪芬曾赋诗:“堪叹柳絮随风落,惟愿香雪竞争妍。”步入暮年的她,依然惦记着越剧的改革与创新。

  “此生只为越剧有,质本洁来还洁去。”戏迷们把袁雪芬比作一株凌寒开放的梅花,赞颂其对越剧事业矢志不渝、一往情深。

  “一生只为越剧有”

  “袁老师一路走好。”2月19日夜,获悉袁雪芬去世的消息,著名越剧演员茅威涛在网上发出了“沉痛哀悼袁雪芬老师离世”的帖子。帖子里,白玫瑰和百合组成的“心形花圈”寄托了人们的哀思。

  “袁雪芬是中国戏曲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毕生努力推动越剧改革和人才培养。她早年演出《祝福》,以戏曲为武器,投身革命,这种胆识和勇气在戏剧演员中可以说是极其突出的。”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总裁孙重亮追忆这位戏曲界的老前辈,连称“令人景仰”。

  “戏迷”们也在网上纷纷留言怀念袁老师。网友“茅家十四赛公子”留言说:“袁老引领越剧走向戏曲第二大剧种,功不可没。一生只为越剧有,向大师致敬。沉痛哀悼。”网友“老先生”说:“她(袁雪芬)的逝世是越剧艺术的一大损失。”

  据了解,袁雪芬的追悼仪式将于2月25日在上海举行。袁雪芬的长子郑海芽说,母亲一生践行“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原则,希望安静地离去,因此在家中设立了简朴的灵堂,追悼仪式也将从简。老人的骨灰将撒入黄浦江。

  许晓青 孙丽萍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