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由国家话剧院制作并推出的《这是最后的斗争》,将作为国话2011“新现实主义年”反腐大戏,于2011年3月18到19号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台上演。该戏作为一部 “贴近民生”的戏剧 ,演出六十余场,所到之处均引发热议。同时,《这是最后的斗争》凭借敢讲真话、贴近现实的创作风格以及针砭时弊的台词嬴得观众拍手称快,“另类”主旋律备受称赞。
国话“新现实主义年”大戏 经典台词拍案叫绝
2011年,国家话剧院将以“新现实主义”为主题进行创作和演出,新现实主义理念将贯穿全年。《这是最后的斗争》作为国话2011“新现实主义年”大戏,把当今社会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浓缩到一个大家庭的年夜饭中。故事主人公离休老干部何光明,见证共和国的成长,早期革命的艰辛铸就他坚韧的党性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然而随着当代价值观的飞速变革,何家两代人各怀心事围坐在除夕之夜的餐桌前,在看似温馨和睦的气氛下实则是暗流汹涌的心灵较量。该戏情节紧凑,曲折感人,能够迅速打动观众,大量取自现实生活的精辟台词鞭辟入里,幽默机智的对话令人拍案叫绝。
剧中人物何二明历数社会腐败黑幕时说:“这有什么呢,不就是那个什么贪污腐化,行贿受贿,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官商勾结,暗箱操作,公款吃喝,公费旅游,收红包,拿回扣,包二奶,养小蜜的事,那都是电视和互联网上比比皆是的事。”剧中人物周小剑痛斥:“在我们乡下,凡是好事都被那些乡里县里领导的儿子、孙子和七大姑八大爷占着。别人不敢开的矿他们都敢开,别人不敢伐的树他们都敢伐。老百姓要想告他们,公安法院全都跟他们勾着,没处申冤啊!”又如何二明所说的:“那个时候,天是蓝的,没有那么多污染,理发店是理发的,医生是不收红包的,学校是不挣钱的,照相是穿衣服的,牛奶是可以放心喝的……”等等,写实诙谐的台词总会令现场观众鼓掌叫好。
曾有工作人员统计,该戏在演出开始至结束的过程中,现场观众有多达100次掌声50次笑声的记录。这样的数字在主旋律话剧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
贴近生活的“另类”主旋律话剧
作为一部充满现实主义激情、弘扬真善美的主旋律作品,《这是最后的斗争》以其犀利大胆的台词,直刺当下社会的黑暗内幕和共产党内部的腐败现象,创造出“另类”的主旋律风格。
《这是最后的斗争》的“另类”之处在于,它敢于承认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该戏不是停留在揭露与批判,更为戏中人物指明了方向,以舞台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出希望与光明的力量。该戏的表演融入了小品的元素,一改以往主旋律作品广为诟病的缺点,真正做到了“不枯燥,不说教,不煽情”的“三不原则”,令观众自始至终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舞台氛围中。
该剧虽然剑指“反腐”这一社会问题,但却选取了一个何姓家庭在除夕之夜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为切入点,以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亲情与家庭的力量对于人性的强大感召力,成功演绎了中国老百姓眼中的“家、国、天下”图景,是“三贴近”原则在文艺作品中的最好表达。而全剧的主旋律《国际歌》作为一条情感线索贯穿始终,并在结尾时奏响了剧中人物命运的最强音。
《这是最后的斗争》以其对当下腐败现象的批判性和重大现实意义,旨在在3月的北大百年纪念讲台奏响一曲响彻京城的“震天动地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