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辉、廖一梅这对戏剧界黄金搭档的“悲观主义三部曲”完结篇《柔软》,即将登陆广州。昨天,孟京辉、廖一梅伉俪携手亮相广州,在发布会之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期间,他们拒绝了一起上“封面”的请求,因为不希望被等同于演艺圈其他“夫妻档”。虽然在外形上,高大的孟京辉和清瘦的廖一梅形成对比,但整个采访过程中,每当廖一梅开口,孟导都以温柔的眼神注视、倾听……
撰文:本报记者 苏蕾
演出日期:5月13日至15日
演出地点:广州黄花岗剧院
结尾不是童话式的圆满
广州日报:这部剧才在北京演了两轮,就被认定是孟京辉和廖一梅的又一经典,你们怎么看?
廖一梅:从《恋爱的犀牛》、《琥珀》到《柔软》,是我的“悲观主义三部曲”,一共写了11年。其中,《柔软》是耗时最长的一部,我写得很崩溃,孟京辉导得也很崩溃。写作过程中,我几次把自己逼到“死胡同”。说实话,做戏剧这么多年,每一次,我们都没想过观众会是什么反应、会不会受到欢迎,而是凭着一种任性,想把自己内心的冲动毫无保留地写出来。孟京辉说,《柔软》是一部“疯狂的剧本 ”,但我觉得,不能违反当初做戏剧的初衷,我们十几年前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都能够义无反顾地去冒险,现在这些便利的条件更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羁绊。所以,这次我们花费了特别大的精力,做了很大的投资,虽是3个人的戏,但投资比《琥珀》还大。
广州日报:剧本中有句台词——“在我们的一生红,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在网络上很红,这是否源于你对爱情的看法?
廖一梅:这不是我对爱情的看法,而是对人的看法,而了解,超越了世俗的男女之爱。(孟京辉插话说:爱是容易的,了解却不容易,需要能量、勇气、强大的自我和对人生一个整体的“悟”。)人们经常以爱的名义,干很多丑事,其实,爱不应该是永远的理由,而应该是一个前提。我的每部戏探讨的也都不是世俗的爱情,不会帮观众获得世俗的幸福。
广州日报:《柔软》的剧终,很多人不相信结局就是这样,很悲观,很“反高潮”,是刻意为之吗?
廖一梅:童话式的结尾不适合我的戏,因为生活也不是这样的。不是我残酷,而是因为阴天很多,阳光之下也有阴影。但我不认为这是悲观,而是更大的悲悯。剧中的爱情是超越男女、超越世俗之上的默契,舞台上的每个角色不再代表男女,只代表人。
作品尺度大不指望老少咸宜
广州日报:听说剧本出来后,很多演员都不敢接,那么现在这3个演员有没有犹豫过?
孟京辉:他们都没有犹豫,特别是郝蕾。她当时正在住院,她经历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所以,我们一开始没想找她。但制作人把剧本给她后,她就让我们别再找别人,说一定要演。事实上,她的直率、大胆、极端,性情与角色巧妙地结合,都很刺激。詹瑞文是我的好哥们,而且这个角色他也合适。而范植伟,他专程从台湾飞来,我们一看到他就觉得他眼睛里有戏。其实,关于男主角,说实话,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找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演员,他们有的自己想演,但经纪公司甚至妈妈不许,因为觉得这部戏的尺度太大。其实,我挺想不明白的,如果我是演员,有这么好的剧本,一定会为之疯狂,而他们的顾忌在我们看来是相当可笑的。(廖一梅补充说:很多男演员对于形象比女演员还在意。)
广州日报:您没想过自己演?
孟京辉:实在没人演,就我自己上了,我觉得自己也是挺好的演员。(廖一梅:他这次会上台。)对,最后几分钟,以一个记者的身份。但我不是表演,是展现一个导演的态度。
广州日报:这部剧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很直白,更有网友称像上了一堂“生理卫生课”,你们最希望哪些人群走进剧场?
廖一梅:我们希望入场的观众都是关心自我感受、关心世界真相、不喜欢人云亦云的人。说“生理卫生课”的人应该是不了解自己,而我们在剧中进行了一次无禁忌的探讨,如果没有想过这些的人看了,就会震惊,想过的人则会觉得很自然。还有人说,它是一部关于疼痛的戏剧,对我来说,这部作品就是剥去人的外在伪装、关注自我的过程。(孟京辉说:所以,看这部戏,需要勇敢的心。)此外,我自己的作品从来不指望老少皆宜,因为那样一定会受到各种限制,不可能独特。
《柔软》将被姜文搬上银幕
广州日报:这两年很多戏剧演出都是赔钱的,但你们的作品不仅赚钱,而且票房还相当爆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孟京辉:有!我想问一下,现在所有做戏剧的人15年前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拍电视广告,有的什么都没干,有的甚至公开宣布“戏剧已死”。而我,在做事,在做《思凡》、做《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我15年前种了树,15年后收获果实。而且现在戏剧的土壤越来越好,不赔太正常了吧?
广州日报:这两年电影产业非常红火,很多各种导演都跨界去拍电影了,听说《柔软》也会被姜文拍成电影?
孟京辉:他有这个意愿,但他太忙了,电影什么时候开拍还不知道。电影有电影的游戏规则,进入那个圈子,得按它的规则行事。而我更喜欢现在戏剧的游戏规则,它是由一帮热爱戏剧的年轻人创造的,我愿意为戏剧做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