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田芳)4月22日至24日,国家话剧院创排的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将在湖南大剧院连演3场,谁能想到这部如今红遍全国的话剧当初诞生却非常艰难。
一开始,《这是最后的斗争》(以下简称《斗争》)并非一部被人看好的话剧,因为没有“大牌”导演,没有“话题”演员,也没有“应有”的炒作和铺天盖地的媒体头条,在中国儿童剧场首演,未引起任何关注。一年后,它被观众誉为内地20年“最大胆说真话”的舞台剧,是近年来话剧舞台上的“中国反腐第一剧”。自在北京多轮演出以来,观众评价该剧台词有股“狠劲”,“太真实”!
这部话剧九易其稿,最终落纸4万字,到首演前,修改更是不计其数。为了能够顺利首演,剧组甚至最终决定将《这是最后的斗争》更名为《大过年》。“当时我们觉得名字有点太激烈了,现在都讲和谐。”该剧导演吴晓江说。 这种“小心翼翼”并非没有缘由,第一轮演出后,这部现实主义的话剧锋芒毕露,因而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了两场后,坊间以讹传讹,传出个笑话:“这个戏赶紧看,不看以后就会封杀了。”
作为一名有胆识的制作人,刘铁刚似乎并无太多忧虑,他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看剧本时觉得这个剧很生活,但同时也担心写了这么多党内腐败和流行段子而对观众有误导。但他相信,“老百姓是有所甄别的,不会完全去附会,艺术家大可不必在这点上紧张。”
同时,“中国国家话剧院诞生了一部能让老百姓们争相观看的旷世剧目”的消息也传到更多的中央领导耳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斗争》的评价是:这部话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的好教材。
高层首肯后,这部剧曾经曲折的命运似乎得以改变,其后,《斗争》创造了70多场的演出纪录,据吴晓江介绍,该剧已筹划2011年10月到2012年5月间在美国百老汇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