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纪念日。作为沪上相关庆贺活动的重头戏,“2011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也随着上海昆剧团经典折子戏专场在上海大剧院的隆重上演而拉开帷幕。
在昨日的开锣戏中,登场的都是上海昆剧团优秀中青年演员,袁国良、吴双、廖斌、沈昳丽、倪泓、黎安、余彬、谷好好等相继带来《长生殿·弹词》、《风云会·访普》、《牡丹亭·离魂》、《长生殿·埋玉》、《昭君出塞》等传统折子戏,演员们神形兼备、唱作俱佳的表演赢得了台下戏迷的掌声。
“百戏之祖”的传承
整理抢救折子戏是关键
昆曲是中国戏曲最为古老的代表性剧种之一,也是我国古典戏剧之集大成者,素有“百戏之祖”的称誉。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它历经数百年传承下来的大量传统剧目,经过一代又一代戏剧家和艺术家的精心雕镂、反复锤炼,其经典形态已非常成熟和完善,是昆剧舞台表演艺术之精华所在。加大对其优秀传统剧目及整体表演艺术的挖掘、抢救、传承和创新,并使之展现于当今戏曲舞台,是昆曲艺术继承发展中一项十分重要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折子戏是昆曲舞台表演艺术之精髓,也是历代昆曲艺术家舞台表演艺术成就的结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录制由当代昆曲名家主演的优秀传统折子戏,并制作成音像资料,不仅使许多老艺术家弥足珍贵的舞台表演技艺得以传承,更重要的是确保了昆曲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纪录和保存。目前已录制的200出折子戏,内容丰富多彩,表演形式风格各异,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等均见传承,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相映成辉,充分展示了昆剧传统剧目和表演艺术的历史深度和广度。
从2005—2010年,《国家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以抢救和继承昆曲优秀传统剧目作为切入点,有目标、有重点地资助扶持全国7个昆曲院团整理、恢复和创作上演了45台优秀的传统名剧和新编历史剧,录制保存了由当代名家表演的200出经典折子戏。其中传统名剧主要有源自宋元的《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等三大南戏,有《琵琶记》、《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中国五大古典名剧,有昆曲史上第一部搬演于舞台的《浣纱记》、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紫钗记》、《南柯记》、《邯郸梦》和其它明清传奇如《玉簪记》、《西园记》、《绿牡丹》、《比目鱼》等。而此次“2011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的举办就是在《国家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的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展示。
“没落产业”绽新辉
“博物馆艺术”迎来朝阳
现如今恢复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整体舞台呈现都较好地继承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和昆曲传统的舞台表演形态,古朴、本色、秀美的艺术追求和典雅、浪漫、富有诗意的视觉审美,也得到当代观众的强烈共鸣和赞美。特别是五大名剧600年后在第四届中国昆曲节上的首度聚首,以其宏大的规模,深刻的思想,及绚丽优美的词乐韵律和精湛绝美的舞台表演,凸显了中国昆曲恒久弥远的艺术魅力。
而在新编传统戏、历史剧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有新编历史剧《班昭》、《公孙子都》先后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梁山伯与祝英台》、《关汉卿》、《红楼梦》、《一片桃花红》、《红泥关》、《湘水郎中》等,也力求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理念上有所突破,以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为基点,竭力构筑起与时代相共鸣的美学品格和审美体现。
正如昨日上午的研讨会上,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说的那样:“过去的10年,在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的大力资助下,昆曲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我们举办了四届中国昆剧节及两次大型的中青年演员昆剧展演,各个昆剧院团都有好作品问世,上昆创作演出的《牡丹亭》、《班昭》、《邯郸梦》、《长生殿》等一批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而在人才培养方面,放眼全国,如魏春荣、谷好好、王振义、俞玖琳、吴双、黎安、施夏明、罗晨雪、单雯等青年演员崭露头角,挑起大梁,且随着现代的各种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他们都各自拥有一批很固定的粉丝。”
【花絮】
“青黄不接”曾是老艺术家们最为担忧的问题,不只是舞台上演员的更新换代,更有台下戏迷的逐渐老龄化。现随着十年来昆曲人不遗余力地将昆曲推向校园、走近青年,那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人正不自觉地为中国传统戏曲之美所吸引、所折服,素日台下尽是白发斑驳的老戏迷,现也正逐渐被年轻的潮人所代替。昨日,演出开始之前一小时,门口就拥簇了不少从松江、奉贤等地赶来捧场的高校学子,他们三五成群苦守在门口等待退票,有些因提前订票正被同校好友“围困”,商量着能否交替进入,一睹各自偶像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继昨晚上昆经典折子戏专场中上昆中青年优秀人才纷纷“亮剑”外,此后,全国其他六大昆团的王芳、龚隐雷、钱振荣、孔爱萍、徐云秀、俞玖林、张媛媛、邵天帅、罗晨雪、单雯、由腾腾、毛文霞等活跃于昆曲舞台的骨干力量也将为戏迷们带来精彩纷呈的演出。
○新报记者|朱 渊|文
○新报记者|齐 琦|摄
(责编: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