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至6月2日,歌剧《党的女儿》将在解放军歌剧院上演。从1991年首演至今,20年间该剧已演出近500场。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部当代经典歌剧,当年竟是临阵磨枪而成的“突击之作”——仅用了短短18天,艺术家们便创作完成了剧中的全部6场戏。如此“神奇”的创作速度,至今仍在戏剧创作史上保持着纪录。二十年来曾经参与过该剧创作和表演的艺术家中,不少人借此剧获得了文华奖、梅花奖等至高荣誉。
连毙11稿,阎肃来救急
1991年,正值建党70周年,歌剧《党的女儿》作为一部献礼剧被提上了创作日程。
按照计划,这部剧原本应该在“七一”上演,但是后来推到了“八一”,再后来又被推到了“十一”。作品迟迟拿不出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剧本不过关。事实上,在著名编剧阎肃接手之前,该剧的剧本已经创作了11稿,不过均未得到认可,全部被“枪毙”。阎肃回忆说,最初自己对这部剧的创作热情并不算高,“已经有小说和电影在前了,我不太想干,觉得嚼过的东西没意思,但是后来我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写剧本时,阎肃没有查阅任何资料。现在回想起来,他说最该感谢的是自己的“肚子”:“因为蓝本就在我肚子里。《党的女儿》小说、电影我全看过,故事烂熟于心。”他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故事里面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所以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故事讲圆了,还有要把握准人物的心理,这样老百姓准爱看。”18天后,剧本齐活儿。阎肃形容自己当时的感觉:“就是‘幸不辱使命’,总算松了一口气。”
看过歌剧《党的女儿》的观众,大多对剧中人物生动鲜活的唱词印象深刻。不过对于人生经历丰富的阎肃来说,当年创作时并没有在这方面太费力气。他说自己曾经接触过很多老农民,写剧中的七叔公没问题;由于他自己有孩子,所以也很熟悉小娟子的语言;再加上他去过江西革命老区,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这就是生活的积累。要是我整天坐在咖啡屋里,当然写不出来这些。”
音乐灵感来自《苏三起解》
和阎肃一样临危受命的,还有作曲家王祖皆。他和爱人张卓娅以及王锡仁、印青、季承、方天行等同行,共同承担起这部歌剧的作曲任务。
在《党的女儿》之前,早已涌现出《白毛女》、《红霞》、《红珊瑚》、《江姐》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民族歌剧,用王祖皆的话说,“当时我们被民族歌剧包围着,如何突围成了最大的问题。”考虑到该剧故事发生在江西苏区这样的南方地区,但讲的又是女共产党员田玉梅慷慨就义的英勇之举,最终大家遵循了一个创作原则——“坐北朝南”,即音乐以北方戏剧的板腔体为主调,适当采用江西一些地区的民歌、民谣素材。
有意思的是,作品音乐主调的创作灵感,得益于一次意外收获。“有一天我和张卓娅看电视,正在播出的是陕西蒲剧《苏三起解》,我们一下子就被迷住了。”王祖皆说,如此无心之举,最终成就了《党的女儿》的音乐主调:玉梅阳刚、豪放,为她选定了北方蒲剧板腔体的主旋律,风格刚健粗犷、遒劲豪放;桂英柔弱善良,为她选定的是江西兴国山歌的旋律。
剧中玉梅的首唱段“雪里火里又还魂”,不仅是这个角色的音乐主题,也是整部剧的“音乐风向标”。王祖皆记得,当时他们几位作曲家就是拿这段进行“试笔”,然后交由相关领导听审。每份谱子和录音小样都是匿名送审的。“当时,前面几份他们都觉得不太满意,最后看到了我和张卓娅的,但不知为什么就我俩的没有录音小样,于是彭丽媛跟着钢琴伴奏和了一遍,大家觉得挺不错,就最后敲定了。”
首版托出三位“文华”得主
为了突出歌剧的民族特色和韵味,当年在《党的女儿》排练现场,始终是二胡、笛子、琵琶与钢琴一同跟进;而在美声合唱队里,还加入了一些民族唱法的成员。王祖皆说,当时大家形象地将这些民乐演员称为“保味组”;合唱队里的美声唱法歌手简称“美女”,而民族唱法歌手则自然成了“民女”。
不过,这样的玩笑仅仅是排练中调剂情绪的小花絮;更多的时候,整个创作队伍都是绷紧了弦的。至今回忆起当年的排练经历,首版《党的女儿》导演张海伦仍觉得有些“气喘吁吁”:“明天要排第二场戏了,今晚才拿到剧本和谱子,真的是边写边排,流水作业。”不过,让她欣慰的是,“当时确实觉得很紧、很累,但大家热情很高。”
令张海伦印象最深的是,阎肃还在排练场上救了一回场。《党的女儿》第一次向有关领导汇报时,只排出来了三场戏,剩下三场戏的内容,全是由阎肃上台说完的。阎肃在台上绘声绘色的表演,活脱脱就是一段精彩的评书表演,以至于后来再做汇报表演时,有领导半开玩笑地说:“怎么感觉没有阎肃说得好啊!”
张海伦始终觉得,歌剧《党的女儿》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离不开演员们深厚的表演实力。“三天一场戏,在这么紧张的时间里,演员要背谱,要想动作,要考虑表演上的各种调度,真的很不容易。”也正是这部作品,在第二届文华大奖评选中,托出了三位表演奖获得者:扮演玉梅的彭丽媛、扮演桂英的孙丽英、扮演七叔公的杨洪基。值得一提的还有秦鲁锋。这位在剧中扮演了反派马家辉的歌唱家说:“马家辉是个大坏蛋,不过我得感谢他,因为他成就了我的梅花奖。”
经典记忆
最火爆时,一天连演三场
在歌唱家杨洪基的记忆中,2001年在广西柳州的一次演出,成就了歌剧《党的女儿》最为辉煌的时刻。那一年恰逢建党80周年,“我们在一个能容纳1500人的剧场里演出,原计划演出10场,不过观众们太热情了,最后就加场、加场……一直加到了18场,场场爆满,创造了歌剧在一个剧场连续演出最高纪录。”那一次,演员们都是上午场、下午场、晚上场连轴转,被戏称为“三场演员”。第一次演出歌剧《党的女儿》时,杨洪基50岁,如今他已经70岁了。“我希望等到80岁时我还能演,那也是献给建党100周年的礼物。”
(责编: 羊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