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淼
12岁,在浙江省艺术学校学习舞蹈;20岁,成为中央红旗越剧团的越剧演员;25岁,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在饰演毛泽东之前,王霙的艺术人生是一个神奇的“三级跳”。
虽然无论是在越剧舞台上,还是在话剧舞台上,实力派的王霙都曾经塑造过不少重要角色,但对于扮演伟人毛泽东,却是“做梦也没想到过的事情”。然而,这份幸运却在1989年不期而至,彻底改变了王霙的人生。
造型之后,所有人都惊呆了
198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筹拍《开天辟地》,为了“青年毛泽东”的人选,剧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地毯式搜寻。开拍在即,演员名单上标注着,“青年毛泽东”由演员吴刚担任。
开拍前,剧组到北京和演员们签合同,《开天辟地》的导演之一胡立德随手翻阅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员档案,王霙的照片让他眼前一亮。
几天之后,王霙被请到上海试装。当他从化妆间走出来时,所有人都呆住了。“如果再拿把雨伞,简直就是《毛泽东去安源》那副油画。”《开天辟地》的导演组这样评价。一周后,剧组正式决定,《开天辟地》中的“青年毛泽东”由王霙扮演。
拜谒毛泽东父母合葬墓
“刚接到通知的时候非常兴奋,但当我真正冷静下来,突然觉得很可怕。”那时的王霙,对于毛泽东这个人物并不了解。“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是个伟人,对于中国革命他有着辉煌的作为。但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爱好等等,我都一无所知。”
开拍在即,王霙向剧组请了5天假,到湖南追寻毛泽东曾经的足迹,湖南第一师范、橘子洲头、新民学会旧址、杨开慧的家乡板仓……他的最后一站,是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冲。
在韶山冲,王霙住进了招待所里毛泽东曾住过的房间,参观了毛泽东故居、毛家祠堂,采访了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当王霙和毛泽东曾经的街坊汤瑞仁说起他要在电影中扮演青年毛泽东时,70多岁的汤瑞仁一定要带他去个地方。
第二天早上6点,王霙和汤瑞仁在约好的地方见面。汤瑞仁递给王霙一根拐杖:“1959年,主席上山的时候还柱过拐杖,你也学学主席吧。”接过拐杖,王霙跟着汤瑞仁爬上了象鼻山。
20分钟后,他们在一座普通的坟冢前停下,王霙看过墓碑才知道,这是毛泽东父母的合葬墓。汤瑞仁跪在坟前,用韶山话轻轻地说:“阿公、阿婆啊,润之看你们来喽。你们看啊,他就跪在你们旁边了。”原本有些迷惑的王霙,不由自主地跪在了墓前。“但是这个人是演员,他跟润之长得一样,阿公、阿婆在天之灵要保佑他演出成功啊!”汤瑞仁说完,王霙含着眼泪,磕了3个头。
自此之后,每当在电影或电视剧中以主角身份扮演毛泽东,王霙一定要来这里拜拜,到毛泽东故居去坐坐。“来韶山冲,跪在主席父母的墓前、站在主席的塑像前向他们汇报,这不是我迷信,而是对主席的敬仰和崇拜。这种信仰是崇高的,我觉得我已经跟主席汇报过了,就一定要演好,这是给自己的压力,也是动力。”
“槛外人”终于迈进了一只脚
湖南之行,给了王霙扮演毛泽东的信心和勇气。回到剧组,他悉心揣摩其他扮演者精妙之处,并且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以抽烟的动作为例,以往银幕展现的“主席”始终把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王霙却在烟快燃尽时用拇指和食指小心捏着抽,“毛泽东是农民出身,平时非常节俭,这样的抽烟动作才不会浪费太长的烟蒂。”这个传神的造型上了银幕,立即受到了好评。
《开天辟地》中的表演,让王霙迅速走红,各种片约纷至沓来,《秋收起义》、《杨开慧》、《毛泽东在1925》……王霙形神兼备地在多部影视剧作品中塑造了中青年毛泽东的形象。但是,这些作品都没能让王霙满意,他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主席内心世界的‘槛外人’”。
2003年,在演出《毛泽东去安源》时,王霙终于感觉自己“迈进了一只脚”。因为,这一次他“走心了”。“我一直在积累,翻看史料、相关传记,听党史专家讲课,参观各种和毛主席有关的纪念馆。拍戏过程中,我都会到主席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走走,和当地的老乡聊聊天,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主席的有意思的事。”
王霙随口和记者绘声绘色地讲起一个关于毛泽东抽烟的小故事。毛泽东的烟瘾很大,但是为了他的身体,大家都劝他少抽烟,他也尽量克制。一次,斯诺在延安采访他,递给他一支“三五”,毛泽东摆摆手:“我不抽洋烟。”虽然说不抽,但是眼睛始终没有离开桌上的那盒烟。“这烟还挺香的啊。”毛泽东打断了采访,斯诺再一次递上:“主席,尝一根吧。”毛泽东想了想,终于接了过来:“好,那我们就打到帝国主义吧。”
对毛泽东的深入了解,不仅使王霙塑造的角色更加准确、丰满,也让王霙对于现在影视剧中伟人形象的描写有了新的思考。“现在的编剧对于伟人的描写都过于模式化、程式化,所以显得单一又单薄。有些甚至只能算是纪实,不能算是影视作品。编剧在创作之前,特别是在创作伟人之前,应该认真做做功课。”
当被记者问起,何时能迈进另一只脚时,王霙笑了笑:“也许永远不可能。但我始终会努力。”
(责编: 葱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