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维也纳一个阴差阳错的喜剧故事,让身处21世纪、远在中国的观众也捧腹大笑。日前,国家大剧院出品的约翰·施特劳斯轻歌剧《蝙蝠》在京揭开面纱,这也是这部轻歌剧代表作首次以德文演唱、中文对白的方式走进中国观众的视野。层出不穷的诙谐桥段、优美动听的施特劳斯音乐、意想不到的舞台呈现,都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歌剧体验。
一头一尾超乎寻常
国家大剧院版《蝙蝠》最独到的地方便是对这部纯粹的“洋歌剧”进行了本土化的中国式处理,对剧本进行了实验性的中国“剪裁”,尤其让中文对白部分凸显出了极为饱满的喜剧效果。一晚演出下来,“哪儿的黄土不埋人”、“萝卜不大长在辈儿上,蚊子再小也有肉”、“神马都是浮云”等精心设计的中文台词,不时引得现场笑声阵阵,拉近了这部歌剧同中国观众的距离。而全剧中源源不断的喜剧桥段及笑料包袱更让观众从头笑到尾,越看越开心。
毫无疑问,点燃观众热情的另一大“法宝”就是约翰·施特劳斯式音乐了。从《蝙蝠》序曲到“笑之歌”等各式风格的咏叹调,全剧结束时居然上演了《拉德斯基进行曲》作为返场,观众犹如穿越时空来到了金色大厅,一首首优美上口的圆舞曲、波尔卡如春风拂面,让人心情愉悦。
全剧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则是妙趣横生的一“头”一“尾”:开场,男高音阿尔弗莱德突然从乐池中“冒”出来,无限沉醉地唱起了“HighC”;结尾处,陈佩斯饰演的狱卒铐走了指挥李心草,并抢过他手中的指挥棒,装模作样地当起了指挥,于是,乐池成为了颇具新意的表演区,而台下观众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桥段逗得前仰后合。
大牌颠覆配角抢戏
国家大剧院版歌剧《蝙蝠》云集了么红、莫华伦、梁宁等中国歌剧界响当当的“头号明星”。而他们此次在剧中的演出却让人大呼“意外”,完全颠覆了原来惯常所扮演的人物形象,从声音、外形到表演都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塑造,令人印象深刻。
么红曾屡次饰演《图兰朵》中的柳儿、《艺术家生涯》中的咪咪以及《弄臣》中的吉尔达等,几乎全部是纯洁而悲情的少女,这一次她却成为了一位边忙着偷情边忙着捉奸的俗气妇人,夸张而搞笑的肢体动作让人充分领教了她深厚唱功下极具爆发力的表演天分;而一向被看作是“王子专业户”的莫华伦此番同样戏路大改,将一个被捉弄、被戏耍的花花公子演绎得惟妙惟肖,正如莫华伦所说:“我要让人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莫华伦。”
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出演狱卒弗洛什,虽然他仅仅出场20余分钟,但精湛的演技、绝妙的对白,将这个可笑的小人物演绎得出神入化。陈佩斯一出场便笑料百出:抱着墩布幻想女人、学唱咏叹调《我的太阳》、醉醺醺地拿起一只老鼠当电话、将男高音耍得团团转,把上司骗得云遮雾罩,最后还用一副闪亮的手铐带走了正在指挥的李心草……虽然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小配角,却再次让人想起了他的那句经典台词:“配角儿也照样抢戏。”
经典桥段风格奇妙
第二幕是《蝙蝠》最具看点的段落,也是歌剧史上的经典桥段,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是歌剧舞台上最盛大的狂欢场面之一。在《蝙蝠》诞生的100多年间,世界各地的每个演出版本都会在这一幕大做文章,比场面、比制作、比创意。
在国家大剧院版《蝙蝠》中,不仅演出氛围轻松诙谐,舞台色彩也呈现一派明媚、艳丽、夸张、浓烈的奇妙风格。水粉、翠绿、玫红……调和出一种强烈的喜剧“气场”。而第二幕中的超大酒瓶、大棕熊、哈哈镜等极具想象力的布景道具也为舞台增添了“超现实主义”的梦幻元素。导演史蒂芬·劳利斯强调:“酒精推动了全剧的发展。当所有人都喝醉时,眼前便会出现一些幻觉。我正是用‘超现实’的手法来表现醉酒者眼中的世界。”第二幕中最出色的一笔便是别出心裁的“鼠小姐芭蕾舞”:一向高贵的芭蕾舞演员变身为活泼可爱的“老鼠姑娘”,带着小老鼠的面具,拖着细长的尾巴,轻盈优雅地跳出整齐划一的姿态与舞步,优美、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文化报)
(责编: 羊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