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的选秀、排练、预演之后,昨晚,中文版《妈妈咪呀!》在上海大剧院亮相,观众反响热烈。同时,该剧也将踏上沪、京、穗三地200场巡演之路。
制作方上海亚洲联创有关人士对记者说:“世界经典音乐剧本土化是近十年来国内演艺界的一大热点,但失败的案例不少。一年来,《妈妈咪呀!》中文版制作也屡遭各方质疑和重重困难,但终于用首演成功,宣告这部经典名剧的第14种语言版本在中国诞生。其中,上个月的9场预演功不可没。”
“产品调试”
预演是欧美音乐剧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每当一部大型剧目创排完毕后,制作方总要定向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免费观看,通过预演测试观众反响,观察演员实战能力,并随时予以调整。因此,预演就相当于剧目走向市场前的“产品调试”,通过预演对剧目进行定型后再正式公演,也是负责地向观众提供成型的演艺产品。但在国内演艺界,一部剧目完成排练,也就意味着正式演出的开始,持传统观念的人普遍认为,预演会造成观众流失,影响票房。剧目演出后编导们表示的所谓“要不断修改,精益求精”,其实意味着他们提供的是不成熟的产品。所以,剧目预演机制体现了国内外同行对演艺产品如何面向市场的不同理念。
放心上阵
《妈妈咪呀!》在大宁剧院的9场预演,邀请了上万市民观看。制作方人士说的“功不可没”,是指预演让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在该剧制作过程中,围绕中国演员能否胜任西方音乐剧表演规范?中文歌词能否准确体现原意和情绪?一个发生在西方特定年代的故事能否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均引发了各种看法。让制作团队承受更大压力的是,面对许多人的“不看好”,已经启动本土化程序的这部音乐剧,能否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一直是个未知数,因而让他们寝食难安。
9场预演,包括音乐剧爱好者、文艺界人士、社区居民、青年职员在内的上万名观众,对表演细节、演员特点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更用热烈掌声和欢乐情绪,表达了认可和接受。制作团队和演员们卸下了重负,终于可以放心上阵了。
示范效应
据记者了解,在预演过程中,这部音乐剧的中英方制作人员每场都坐在观众席里,记录下了观众的每一个情绪细节。经过分析归纳后,在首演前他们又对舞台表演和歌词进行了调整。用英方制作人士的话说:“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伦敦西区标准的音乐剧,一旦公演,我们不会再去修改、变动内容。因为,经受了预演的磨合之后,从公演的第一场起,观众看到的这部音乐剧就是成品。”显然,中文版《妈妈咪呀!》除了在这个夏天让观众感受来自爱琴海小岛的浪漫爱情故事,对国内演艺界的剧目生产观念,产生的示范效应也许会更加深远。据记者了解,上海就有多个剧目的制作团队,正在研究《妈妈咪呀!》的制作流程,包括评估预演机制的效应等。
资深记者 杨建国
(责编: 饺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