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2011欧美当代戏剧典藏演出季中又一部“好戏”——百老汇经典话剧《奥里安娜》(Oleanna)即将于7月28日起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该剧曾在2003年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的开幕大戏上演,该剧聚焦“性骚扰”的敏感话题在当时掀起一阵热议。当年的《奥里安娜》由导演熊源伟执导,两位优秀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吕凉和赵思涵主演。今年7月底,该剧再次被搬上话剧舞台,而曾经的主演吕凉将转型为“导演”,担当起“复排导演”一职,两位男女主角将由演技出色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沈磊和龚晓担当。
《奥里安娜》短小精悍地刻画了一对大学师生的恩怨:约翰,一个即将评上“终生教授”(提名已通过只等表决),买的新房子即将到手(只待付清最后一笔房款)的大学教师;他有着稳固的教席,优裕的生活,执掌着学生分数成绩生杀予夺的大权。来自乡村城镇的嘉璐,一个缺乏自信、看起来可怜巴巴、成绩差劲、拼命记笔记,却在内心有着强烈欲望的女大学生。故事起缘于嘉璐担心成绩不好影响前途,来到约翰的办公室寻求帮助,谁知一次教学指导导致了一场性骚扰的控告……该剧是被公认的编剧大卫·马麦特(David Mamet)写作生涯中至今最具争议性的作品。它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权力关系作为戏的主题,借剧中两位主角极端的立场所引爆的语言(包括身体语言)冲突和戏剧张力,将与观众一起发掘、反思许多人文和社会的课题。这些课题包括生活困局、女性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权力、欲望、建制、哲学、理想……
究竟是谁“骚扰”了谁?
本剧的编剧大卫·马麦特(David Mamet)1947年出生于美国的芝加哥,他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和诗人,他甚至还写过儿童文学。他的舞台及电影剧本都得到评论界的推崇,鲜明的语言风格被称为“马麦特语”(Mamet Speak);其作品曾屡获普利策奖及奥比奖等殊荣,也曾获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纽约邮报》曾说:大卫·马麦特对美国俚语有极强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并能将其运用在诗歌之中。《星期日报》称:他是他同时代的美国剧作家中最优秀的一位,他的作品语言时而惜墨如金,时而泼墨如水,犹如刀般犀利。
敏锐热点的话题,有软有硬的锋利敏锐的语言,张弛有度的节奏,意味深长的结局……《奥里安娜》凭借其(Oleanna)传递出的深层命题,将再一次引起观众心灵强烈的共鸣。而剧中两位演员妙趣横生中又带有爆裂性的对白,令人啼笑皆非,也反映出相当真实的代沟之战。该剧自1992年问世以来迅即为欧美剧坛所瞩目,演出不辍,争论不休……《独立报》曾写到:这是一场男人和女人之间冲突的爆发,它一语中的地证明了当自由的思想和表达受到威胁时,不会有胜利者。
编剧大卫·马麦特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他这个戏在某个剧场演出后所看到的情景:“观众冲着演员尖叫,在演出结束甚至演出进行中互相打闹;一些夫妻因为对于剧本的不同理解而发生争执,在谢幕许久之后依旧大呼小叫,甚至手舞足蹈;观众责骂,甚至袭击一名男演员。”确实,这是一部能让观众忘了他们自己的戏剧。纵观全剧,到底是谁“骚扰”了谁?或许也只能等到每一位观众走进剧场自己去体会了。
吕凉——从“主演”到“导演”
此次该剧复排的导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吕凉曾在2003版的《奥里安娜》中饰演男教授“约翰”,所以他对剧本、对角色的理解可谓相当透彻。谈到为何选择要执导这部复演的话剧,他说道:“这个戏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03年演出的作品,那时我在剧中扮演‘约翰’,导演是熊源伟先生,这次演出是复排。因为最初我是以演员身份接触剧本的,所以对这个戏的喜爱更多地仍停留在剧作家为演员所提供的表演空间上。当然,剧中所涉及的“话语权”、“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偏见”以及“性骚扰”等诸多话题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对于该剧是否会有大的调整,吕凉透露,“作为复排导演,原则上我不会对作品做新的解释和处理。这次扮演‘约翰’的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非常优秀的演员、白玉兰奖获得者沈磊,扮演‘嘉璐’的是刚刚获得“第十五届佐临话剧艺术奖”最具潜质新人奖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青年演员龚晓。在表演方面,可能会因为演员条件的不同,以及对人物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作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加充分地发挥演员的优势,展示表演的魅力。”
曾经有人说,话剧《奥里安娜》精准地展现了学术圈的某种现象。吕凉表示赞同:“不单是在学术圈内。为了展示或炫耀自身价值、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而随意使用“话语权”,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比比皆是。”话剧《奥里安娜》的复演将会再次一针见血的把这些社会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据悉,该剧将从2011年7月28日起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上演至8月14日。
(责编: 葱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