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方人物周刊:中国的“百老汇”之梦(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5日16:58  南方人物周刊
《妈妈咪呀!》原版剧照(供图 上海大剧院) 《妈妈咪呀!》原版剧照(供图 上海大剧院)
《妈妈咪呀!》中文版剧照(供图 亚洲联创) 《妈妈咪呀!》中文版剧照(供图 亚洲联创)

  《妈妈咪呀!》,《猫》,《音乐之声》,《剧院魅影》……一系列世界知名音乐剧的汉化版将陆续上演,运作这些项目的,是新近成立的亚洲联创,而他们“引进”、“中文版”、“原创”三步走的思路,意在培养中国这个潜在的庞大音乐剧市场,以及打造中国的“百老汇”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发自上海

  有一个梦/想给你听/越过时光/陪我远行/给我新的憧憬/让愿望实现/带我走向未来/不管多遥远……

  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序幕的如许歌词,仿佛道出了中国业界人士对音乐剧本土化历程的憧憬与期待。

  135分钟、22首ABBA乐队的经典歌曲、45次会心微笑、28次意外爆笑、10次动容落泪……7月11日晚,亚洲联创出品的《妈妈咪呀!》中文版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全球首演礼。剧目结束后,演员返场,“妈妈”们穿上复古装,变身“舞蹈皇后”,大跳热舞;3个“爸爸”也身着亮丽的喇叭裤、高跟鞋,与群舞演员一起载歌载舞,受到剧场气氛感染的观众纷纷起身,和着节奏强劲的音乐,拍手、尖叫……

  1999年3月23日,《妈妈咪呀!》试演于伦敦,据其全球制作人朱迪·克蕾默回忆:“那晚观众们都很疯狂,离开了座位,在走道上又唱又跳!”;待到4月6日世界首演时,因为参加明星过多,甚至导致伦敦交通瘫痪,一位英国评论家说:“《妈妈咪呀!》可以让Prozac(治抑郁的药品)无钱可赚!”

  7月11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朱迪告诉本刊记者:“《妈妈咪呀!》源自ABBA乐队的经典音乐与其原创的感人故事,已引发了全球三百多座城市4500万观众的共鸣。”

  《妈妈咪呀!》中文版首演前一天,出品方透露,“最近两天,上海出票至少卖出50%。”并表示,今年第一个演出季预计演200场:上海88场,北京80场,广州32场。对中国而言,这部西方音乐剧中文版的“试水”之作问世后,意味着中国音乐剧市场已从引进原版迈入“描红”制作中文版阶段,离最终实现剧目原创和版权输出又跨近了一步。

  引进原版,《悲惨世界》破冰

  “你看,小珂赛特的8个头像画,这是麦金托什送给我的;我们《悲惨世界》做成功后,他非常高兴,第二天到我办公室来,亲自把这个送给我。”

  在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的私人办公室里,墙面和书架上,从画像、海报到照片、工艺品,四处可见音乐剧的影子。关于音乐剧“引进”、“中文版”、“原创”三步走的战略,最早是由上海大剧院提出的,70岁的钱世锦,仿佛在介绍自己的孩子,不无得意道:“我们是第一个做音乐剧的。”

  2001年秋大剧院举办了一场韦伯音乐剧盛典,第二年便引进首部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2002年起,我们每年引进一部经典音乐剧。02年《悲惨世界》,03年《猫》,04年《音乐之声》,05年《剧院魅影》,06年《狮子王》,07年《妈妈咪呀》,08年《发胶星梦》,09年《歌舞青春》,去年因为世博暂停一次。”

  1988年,钱世锦时任上海交响乐团总经理,访美期间,他流连于卡内基音乐厅、大都会歌剧院、林肯中心等“高雅”音乐会,但朋友建议他一定要看下音乐剧。“这年,我第一次看了《悲惨世界》,受到巨大震撼。我也不懂英文,但这个戏我从头到尾看完,全懂了!那么精致,那么扣人心弦,令你目不转睛,它就是达到了这个艺术效果。当时我也觉得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逐渐明白,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节奏。看着看着,我非常喜欢。当时我就有个意愿:一定要把那么好看的东西引进中国!但那是88年,正式引进已是14年以后了,真的很艰苦。”

  1994年,世界著名音乐剧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来到上海,此时钱世锦已在文化局任职,“麦金托什当时来上海也带有考察市场的目的,但最后觉得没法儿做,他认为有三点不满足。第一,没有一个好剧场让他能够常演。第二,没有一个本地队伍跟他衔接。这是个团队,有后勤、前台、市场、推广、舞台技术……他把东西引进来,你都要跟他配套。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换服装。每个演员要换十几套服装,需要本地有个人配合他,而且他们每天都要换洗衣服,后来我们才造了个洗衣房。那时候,上海没有一个剧院可以做到。第三,没有市场。你要掏钱自己买票,当时中国还没有这个市场的观念。”

  两年后,钱世锦调任上海大剧院,他没放下昔日心愿,亲自给麦金托什写了封信,“上海正在造一个新的剧院,非常希望你的《悲惨世界》能作为第一部引进的音乐剧,到我们大剧院来演出。”因为对方也想打开亚洲市场,所以马上派人来考察剧场,“这之后,我们从97年开始跟他谈判,谈了整整5年。”

  钱回忆,97年第一次赴澳大利亚与对方团队谈判时,中国人并不受待见。“那位总经理名叫达尔科,他让我在办公室外的reception等着,他自己出来,也不让我进他的办公室。因为当时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个‘零’。”

  “当时谈的时候,我们还很傻,什么都不懂。他们问,你们要演几场?我们说,两三场、三四场吧。他们立即摇头,No!这个要演,最起码20场,3个星期以上!”当时大剧院的演出没有超过4场的,20场演出简直是“高难度动作”。

  “当时他还问了我一句话,你有没有一架波音747?我哪有一架飞机啊?为什么要这个?他说,我们这个《悲惨世界》,从A到B,一定是要飞机运过来,我们的道具、布景、服装……全部是按照一架波音747货机来设计的……我顿时就傻掉了!”

  经过漫长而反复的磋商,双方终于达成一致。“2001年‘9·11’的上午,我们在伦敦达成协议,我记得非常清楚,中午在Chinatown吃饭,就听到了‘9·11’。我们紧张得不得了,如果差半天,这事可能就不成了,已经‘9·11’了,谁还有心思做这个事情?”

  2002年夏天,原版音乐剧《悲惨世界》终于亮相上海。尽管此前剧院的宣传力度很大,但首演之日,依然有十余场大量座位票还没售出。

  “开演以前,我们的确还有大部分票子没卖出去。后来我懂了,音乐剧是靠口碑做宣传的,我们第一场演完后,全场起立,欢呼15分钟。大家从来没看过这个东西,都说诶哟,怎么那么好看!有位老干部,比较保守的,他说,为什么人家写革命能写得这么感人?……第二天,大家都来排队,票子一下子就卖掉了!到最后一场的时候,一票难求,我们就在台阶上做了标志——卖票!”

  《MammaMia!》

  诞下首个“中国娃”

  Musicalisnotcreated,butberecreated(音乐剧不是创作出来的,是被反复再创作的。)

  这是西方音乐剧业界的名言,可见,没有一部音乐剧开始时就是圆满的。

  提及创作初衷,朱迪就曾表示:“对于像《妈妈咪呀!》这样的音乐剧,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作为一个创作者,我的工作在‘写剧本’前早就开始了。这个故事缘于22年前我第一次见到比约·乌尔法厄斯和本尼·安德森两位ABBA幕后的创作天才。那时我正在为悌姆·莱斯工作,他当时正在与他们合作音乐剧《棋》。我当即就被震慑了——毕竟,这可是创作过顶级流行歌曲《DancingQueen(舞后)》的人啊!但其实,是他们另一首歌曲《TheWinnerTakesItAll(全盘赢家)》最初向我暗示了援用他们的经典曲目做一出原创音乐剧的潜在可能,这些歌词本身就讲述着一个关于爱情和遗失的故事,这具有非同寻常的戏剧性。”

  故事!故事!故事!说到底,《妈妈咪呀!》是一部“戏保人”的经典作品,但这样一个蕴含西方嬉皮精神、性解放等观念的故事是否适合植入中文版创作?此前,许多人都有质疑。

  文化广场节目总监费元洪曾表示担心:“坦率讲,我认为《妈妈咪呀!》的故事并不适合作为第一部本土化的音乐剧。一个希腊小岛、纯粹白人的世界、妈妈不知女儿的爸爸是谁、女儿为找生父邀请3个爸爸来参加自己的婚礼、3个爸爸彼此互不认识……这些构成故事的基本元素,与中国文化环境的差异太大了。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很可能会被创作为一个类似孽债的故事,可在西方,却被活脱脱演绎成一个包含深情和欢乐的作品,这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所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责编: 饺子皮)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