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话剧《喜剧的忧伤》一票难求 陈道明引抢票风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5日09:29  北京日报
一个陈道明引发抢票风潮 一个陈道明引发抢票风潮

  本报记者 王砚文

  北京人艺的新戏《喜剧的忧伤》已在首都剧场连演4天,热闹只增不减,网络上的“求票党”越来越多。虽然导演对剧本的成功改编,何冰游刃有余的表演都得到了观众的肯定,但几乎所有的焦点,都落在首次出演话剧的陈道明身上——成名多年,终于从屏幕走上舞台的“生动感”,精湛演技带来的震撼,再加上强势的个人魅力,口口相传中,这些因素愈加“神乎其神”。有人说,正是一个陈道明,引发了北京话剧界20年不见的抢票风潮。

  抢手:院长只能站着看

  这两天提及《喜剧的忧伤》,媒体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几个数字都和票房有关:首日票房60万元,第二日破百万,18场演出的16200张票提前十天全部卖光。这些抽象的数字,具体到每一场戏开演前,就是售票处反复的问答:“还有票吗?”“早没了。”人艺门口的“黄牛党”更是逢人必问:“您有多余的票吗?”

  淘宝网上,《喜剧的忧伤》原价为180元的票,卖到400元;一张当晚680元的现票,被炒到1100元;更有卖家直言:“一张票加400元没商量,就这,我还不一定能给您买着。”有买不到票又太心急的观众,竟然尝试着“混”进剧场里。观看了首演的网友“舒舒107”,事后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段:“混进剧场前排的无票人士一一狼狈离开,因为根本没空位!”

  “座无虚席”的场面,连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也深有感触。21日看完首演后,意犹未尽的他第二天又来踩点儿,因为事先没有订票,他让服务员现场帮忙找座。找了一圈儿,服务员回来了,两手一摊:一个空地儿都没有。张和平只好站在剧院最后面看完了上半场演出。“站得太累,后半场实在顶不住,我就跑到操作间去看完了全戏。”说着,他自己都乐起来。

  现在,每天还有朋友来找张和平“托关系”。票源紧张,朋友们心知肚明,以前开口都是“帮我要张票”,这回则变成了“帮我买张票”。但张和平还是犯愁:“托我买票的人都排起队了,可是票卖得太好,我也买不着啊!”

  明星:“粉丝”行为太疯狂

  “人艺不是没有过抢手的戏,之前也有很多大戏开演前票就卖光,但火成《喜剧的忧伤》这样,提前一个多礼拜就买不着票,这在人艺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张和平语气肯定地说,“陈道明的号召力摆在那里,他无疑是让这出戏如此火爆的首要因素。”

  的确,作为影视圈成名已久的明星,陈道明长年深居简出,只在大小屏幕上活跃;虽然出身话剧演员,却30多年未曾登台。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能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出里,近距离看到“活生生”的偶像,这实在是个不小的诱惑。再加上风传陈道明只演这18场,之后此戏就要“封箱”,而人艺对该消息又态度模糊,更加重了大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跟风心态。

  冲着这诱惑,陈道明的“粉丝”们无疑贡献了相当一部分票房。这几天的演出现场,有不少观众都是80后和90后的小女生,她们在网上称呼自己的偶像为“明叔”。但是,小“粉丝”们过度狂热的助威行为,着实令人吃不消。首演当天,有“粉丝”从二楼垂下“圆梦话剧,首演成功”的条幅。演出中,有时候陈道明刚出场,就有人在台下大叫“好帅!”。他把衣扣解开,叉着腰喘气时,观众席里更传来夸张的尖叫。

  不过,这样的行为也受到了人艺工作人员的制止和劝阻。“话剧毕竟是有些阳春白雪的艺术,你把它当成演唱会看肯定不行,不仅会影响其他观众的观剧效果,也会影响台上演员的发挥。”人艺宣传策划处处长孙丹(微博)表示。

  人艺:观众冲着口碑来

  几场戏下来,评价陈道明的表现,张和平并非全是溢美之词:“感觉首演还是有些紧张,有点儿被观众的情绪牵着走,但越演越放松了,整个人状态越来越好,也更能掌握观众。”而陈道明自己跟张和平说的是:“舞台和屏幕表演,太不一样了。”

  除了陈道明,此前葛优、陈好等影视界大腕儿也曾纷纷回归舞台,似乎成了一个潮流。陈道明将此次出演话剧称作“还愿”,但张和平认为这其实是演员对舞台的向往。“拍影视剧是个‘放电’的过程,而演话剧却是个‘充电’的过程。”他打比方,“舞台能给人的收获太多,所以来这里演戏,很多人都不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而是个人业务进取、事业追求的冲动和需要。”

  孙丹则认为,大腕儿登台,未必代表这出戏一定能火。“观众反响特别好的,多半是明星本身有演话剧的底子,确实有实力;否则演得不好,腕儿再大,观众也不会真正买账。”她也坦诚地表示,利用明星的号召力,吸引一些之前不了解话剧的年轻人走进剧场,不失为一种培养戏迷的好方法,“不给一个机会,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爱上话剧呢?看过殿堂级的艺术了,他们自然会有一个分辨的标准。”

  面对《喜剧的忧伤》的火爆,张和平反复强调,陈道明是首要因素,但绝不是唯一的因素:“最开始大家可能是冲着陈道明来,首场以后,更多的观众是冲着好口碑,为了享受艺术而来。”

  本报记者 孙戉摄

(责编: 阙如)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