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欣赏会于8月14日在中山图书馆拉开帷幕。歌剧欣赏会共分三场,时间为8月14日、8月21日、9月4日。分别由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广州歌剧学会发起人邓韵,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段岭和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平教授担任主讲。据了解,每场欣赏会都将介绍2-3部中国经典歌剧,并由专业歌剧团的演员在现场演唱片段。
“歌剧走进图书馆”是此次活动的主题,也透露着歌剧与文学的天然联系。16世纪末,在正值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有一群人文主义学者,致力复兴古希腊的舞台表演艺术。1600年,意大利人雅各布·佩里在古希腊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公认的第一部歌剧《尤利狄西》,至今仍偶有排演。在随后的数百年间,歌剧经历了不同范式的发展时期。而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与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是首先因为文学起了很大变化”,邓韵指出。而在中国,优秀的歌剧作品也往往来自文学。
与文学一样,“歌剧的风格无不打上时代与个人的烙印。”邓韵认为。据了解,欣赏会所选的中国歌剧曲目聚焦在近六十年的革命歌剧上,从延安时期的歌剧《白毛女》开始,到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野火春风斗古城》,还有新时期创作的歌剧《伤逝》、《原野》等。这些曲目都为生长在红旗下的中年一辈观众所耳熟能详,虽然当年的话语背景已经烟消云散,但熟悉的旋律同样能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绪。
从这些经典歌剧中回望中国当代歌剧发展,或能找到今天歌剧市场发展的启示。
中国歌剧萌芽于上世纪20年代。与西方歌剧史相比,中国歌剧的历史也未达其四分之一。而“民族化”被视作建立中国歌剧范式的重要思路。早在1940年,戏剧理论家焦菊隐的《论新歌剧》中已经述及:“与其说是创造新歌剧,不如说是寻求歌剧。如果寻求歌剧,似乎只有两条道路,一是根本把西洋音乐攫取过来;二是创造新中国音乐,使西洋音乐和西洋歌剧中国民族化。”
邓韵在1981年进入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歌剧专业,并成为第一位签约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中国歌唱家。在她看来,创作于1945年延安的《白毛女》是中国歌剧的第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白毛女》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开创了中国日后红色歌剧的重要模式。
而在更早的1942年重庆,以抗战为剧情的《秋子》公演,其成熟的风格对今天的中国歌剧仍发挥着重要影响。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秋子》的影响更多存在于歌剧界之中。近年来,围绕西洋歌剧的中国化,在创作上呈现了一派热闹景象。但它们以历史剧和主旋律为主,事实上分别继承了《秋子》和《白毛女》开创的双轨局面。如金湘的《楚霸王》、莫凡(微博)的《赵氏孤儿》等历史剧均继承自前者。
在中国歌剧欣赏会中,观众不仅仅能从歌剧专业人士那里收获如何欣赏歌剧,还能在专业表演中感受最新歌剧技艺的发展。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责编: s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