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羊城晚报:“广派小品”能否登上春晚舞台?

  2012年央视春晚的工作重点已进入节目策划与创作阶段,承担为之挑选节目任务的第八届中央电视台电视小品大赛也临近决赛。本届赛事因允许业余参赛者报名,意外迎来了广东作品的井喷———30个决赛作品中,竟有5个出自广东,包括深圳的《守候》、《最幸福的事》、《挂牌》,以及广州的《乒乓轶事》、《一网打尽》,广东也成为本届赛事入围作品最多的省份。

  明年“广派小品”能不能登上春晚舞台?如果能上,会以怎样的姿态登场?本次大赛评委,曾写过赵本山小品《卖拐》、《卖车》、《钟点工》等小品的春晚金牌编剧宫凯波,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为广派小品提了个建议:“北方在语言形态上有独到优势,南方小品只能靠情节和人物个性取胜。”

  《外来媳妇本地郎》是广式喜剧的代表作品

  2009年央视春晚小品《北京欢迎你》被指“丑化广东人”

  羊城晚报记者 章琰  实习生 郑骙

  广东人不看春晚?

  “各地文化习惯不同,不看春晚很正常”

  每年除夕收看春晚,已成为国人的习惯,但广东人却很另类。2011年CSM媒介研究的数据表明,央视春晚在广东地区的收视率降至6.43%,位居广州春节焰火晚会、叮王贺岁欢乐夜以及叮王争霸等本土节目之后。

  羊城晚报:在中国大多数地方,老百姓认为没看春晚就等于没过年。但广东一直是个例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宫凯波:中国那么大,各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文化民俗都不一样。有的地方愿意看春晚,有的地方可能愿意去旅游,这很正常。

  羊城晚报:春晚有没有试图缩小南北地区文化差异?

  宫凯波:在春晚的语言类作品中,这种文化隔阂不太容易打破。但在电视剧上我做了努力,比如现在写的《先结婚后恋爱》中,请了范伟当主演,同时也请了上海演员牛犇、普超英,香港演员王喜,通过南北演员融合来打破文化隔阂。想要广东人看,可以先从广东艺人入手———如果一个在广东非常火的演员上春晚,广东观众自然就看了。

  羊城晚报:广东有这样的喜剧资源吗?

  宫凯波:当然有!像《外来媳妇本地郎》,北方人也看的!好的喜剧,在全国各地都能让人发笑。

  羊城晚报:春晚加入了不少网络流行语,但没人买账,广东网友都觉得那些语言很土。

  宫凯波:我觉得那种贴标签式的引用网络语言,不是一种好的创作态势。因为网友喜欢的不是网络语言,是网络思维!编剧不熟悉那个思维,以为直接用语言贴上去就时尚了?不可能,反而更土了。还不如稳稳当当地说自己的话,把人物塑造好。

  羊城晚报:2012年龙年春晚对小品的创作要求有哪些?

  宫凯波:这次的要求就是“出新”,给创作松绑。有人开玩笑说:“这是把人装缸里面,把缸打碎,人还在里面。”就像裹脚似的,即便把裹脚布拆了,脚还是放不开,因为已经定型。我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形态,这是比较可怕的。

  广东人不出小品?

  “广东小品如想用语言打动观众,那就输了”

  “广东元素”在春晚中可谓凤毛麟角,好不容易出现几位“近亲”香港歌手,也是用普通话唱歌,而广东小品相声在春晚舞台更是一直处于“失语”状态。

  羊城晚报:今年小品大赛,广东头一次有这么多小品入围,算不算广东小品复苏的前兆?

  宫凯波:也不算,主要是因为这次允许业余团队介入,而南方的作品主要出自于业余创作。从质量上说,并没有很大的突破性。

  羊城晚报:广东小品为何一直都很难做出成绩?

  宫凯波:北方人非常适合表演语言类的小品,南方小品应有自己的模式,应该走戏剧化路子,以情节性取胜。比如严顺开老师演的《张三其人》,南方的演员,南方的编剧,当年多火啊,就是靠情境取胜的。如果想靠语言取胜,南方的表演就被淹没了。

  羊城晚报:运用“情境”真能逗笑北方观众?

  宫凯波:好的喜剧情境,放在哪都能让人笑。别说南北差距,就连国际差别都不在话下。比如说法国喜剧、英国喜剧、美国喜剧,咱们看了不是照旧乐吗?

  羊城晚报:这次南方作品中,打动你的有哪些?

  宫凯波:有一个小品说的是农民工进城后的生存现状———长期分居两地的夫妻俩在工地见面,想要“一夜情”,但住处还有工友,怎么办?男主角给工友钱请他去住宾馆,工友就说住啥宾馆,赚钱都不容易,我去工地边上蹲一夜就算了。蹲得太冷,回去取棉被,丈夫拉着工友说:算了,兄弟你别走了,今天晚上咱也别一夜情了……业余选手在题材上很有优势,在内容上有野生的力量。专业的作品技巧性强,但是内容有模式化倾向。

  春晚丑化广东人?

  “有些创作者本身对广东就不了解,很肤浅”

  上世纪80年代,广东人在春晚上的形象很不咋地———广式普通话、会赚钱却抠门、腰缠万贯却没啥文化……30年过去了,但是春晚中,广东人的形象却没什么进步。

  羊城晚报:春晚中一些桥段让广东人很敏感……

  宫凯波:改革开放初期,小品创作的人物形象很类型化,其中广东人就有一系列模式。这几年掀起了争议的小品,问题都出在创作上,如果创作者还停留在那个年代的水平,不肯与时俱进,对小品的质量和受众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

  羊城晚报:现在的创作为什么如此参差不齐?

  宫凯波:这与大环境有关系,长期以来大家都在急功近利地复制节目———娱乐节目克隆、谈话节目克隆、情感节目克隆、婚姻节目克隆,连电视剧都克隆,有的翻拍剧连名字都不改!这种模式势必影响人的创造力,对整个民族都有影响。

  羊城晚报:是政策原因导致创意枯竭吗?

  宫凯波:现在创作人员的整体基数少。咱们中国的乒乓球为什么强?人多,基数大。现在各地的专业创作团队非常惨淡。在戏剧大省辽宁,比较活跃的小品作者以前起码有二十几个人,现在剩几个人了?全国来看,小品写得比较好的大概只有十多个,而且这些人平时还在写电视剧。写作没有平时的积累,哪有可能像挤牙膏似的一挤就有呀?

  羊城晚报:广东小品创作人员现状如何?

  宫凯波:在小品创作者中,北方的作者居多一点。南方可能因为商业比较发达,搞文化的人都在忙生意。如果希望小品创作能持续发展,除非小品创作本身能赚钱,也就是说,得靠纯粹的市场化运作。为什么赵本山的团队,国家不投钱,还能生存得特别好?就因为是商业化运作,演员能靠演出来养活自己!赵本山模式值得现在的文化团体借鉴。

(责编: 羊小米)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