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徐宁
沪语广播《阿富根》诞生于1961年,曾风靡上海滩和江浙一带。第一代沪语主持人万仰祖、钱英菲由此家喻户晓。1965年,《阿富根》因文革被迫停播,直到1981年才恢复播出。第二代主持人顾超、李征、朱慧本想大展拳脚,不料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却在1992年意外下达。无奈之下,《阿富根》再度退出上海的空中。直到2002年,这档老牌节目才得以恢复,但整个电台的标准沪语播音员,也只剩下叶进和肖玲。
今夕不同往日,叶进和肖玲还有5年就要退休,已经50岁的“阿富根”经过三起三落,如今面临难觅接班人的尴尬局面。为此,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发起了“寻找第四代阿富根”的沪语主持人选秀活动,试图为沪语广播输送新鲜血液。而戏曲广播总监赵洁也向晨报记者讲述了“阿富根”背后的故事。
五十年代 沪语播音占据半边天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沪语播音非常兴盛。解放前,电台都是私营的,播音全部用沪语;解放了,南京总部派人来,才开设普通话播音。但是那时,沪语播音还是占据半壁江山的,差不多40多位播音员有一半是沪语主播,到八十年代沪语主持的人数依然强大,差不多有十来个人,现在只有两位。”赵洁惋惜地告诉记者。“还有五年光景,唯一的两位沪语播音,第三代阿富根、小妹叶进和肖玲面对退休。上海话的沪语播音跟普通话不一样,没有教材可以教,就是靠师傅带徒弟这样的口口相传,一般来说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才能带出徒弟来。现在到了薪火相传的时候,他们退休就失传了。吴方言包含很多文化方面的内容,如果一个语言都不存在的话,那它很多文化的东西就失去了。我们经常说语言有很多入声字,北方没有的,在吴方言有。上海话没有了,很多入声字包括古文化的东西就没有了。所以说,上海话流传保存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在整个社会环境来说,我们也有必要要呼吁一下,关于沪语正宗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情况蛮混乱的,大家都不知道。有苏北上海话,奉贤崇明话……到底什么是标准上海话?整个环境的原因让大家不知道有这个标准,包括有一些研究沪语的专家,语言是流变的,现在大家都不分尖团音了,到底应该怎样,这里有争议。我们觉得有标准,标准就在沪语播音,他们是最标准的。上海五方杂处,在豫园老城区,以他们这群人为主,讲的是标准上海话。”而目前上海戏曲频率约有一半的节目是用上海话播音的,但在赵洁看来,只有《阿富根》代表的节目才是真正的沪语广播。
八十年代 沪语播音员就像明星
老上海对沪语播音的感情很深。赵洁回忆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是对农村广播的,所以当时上海农村的人都知道《阿富根谈生产》这档节目,都知道农民阿富根和知识青年小妹;到了八十年代,顾超是第二代,改成往城市里靠,阿富根和小妹也变身市民形象,一个中年一个青年,他们也会经常关注农村的东西。”
八十年代的时候,沪语播音很受欢迎,赵洁说:“1985年,上海电台第一次十佳播音员,所有普通话和沪语播音员放在一起选,十来档沪语节目,顾超第一名。当时还没有网络,全部是听众来信,沪语播音员当时就像明星一样,可见老百姓喜欢的程度。”
怎奈好景不长。《阿富根》1961年开播,1965年被关掉,第一次停掉是因为文革。1981年节目重开后,1992年再次关掉,这一次“关”得很痛,“1992年沪语主持一刀切,不许方言播音,全面推广普通话,所有主持人都转普通话播音了。当时的沪语组就像个家庭一样,关系很好,一下子散掉了,被分派到其他部门。他们对沪语感情很深,所以很伤心。1997年,也就是顾超走的那一年,有传闻要恢复沪语播音了,他们沪语组的老哥几个过年一起聚会时开心得不得了,顾超当天有点兴奋,喝了点小酒,骑助动车没有戴头盔,撞在南浦大桥的桥墩死了。如果顾超在的话,沪语播音也许就不一样……”
2002年,有着沪语情结的调频990总监袁辉,为打造沪上名牌,决定重启《阿富根》。年逾八十的第一代“阿富根”万仰祖闻讯喜不自禁,第一时间赶到台里。可惜,第二代播音员顾超离世,李征退休,当时只剩叶进、肖玲两个人,他们肩负起了第三代阿富根与小妹的身份。另一个现实是,尽管节目复播,郊区电台的沪语节目却再难回复往昔的缤纷,发展到目前,《阿富根》已成了全市唯一一档沪语广播节目,叶进和肖玲也被誉为沪语主持界硕果仅存的国宝级人物。
未来发展 关键看年轻人的耐心
“寻找第四代阿富根”的活动开展后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从9月6日启动报名以来,共有775人报名。以为传统手艺年轻人不会学了,但其中80后的年轻人占到报名总人数的60%以上,70后也将近报名人数的30%,更有一些90后积极参与。有网友留言:“对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是我们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衷心祝愿这次比赛能取得圆满成功,尤其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更多人对于方言文化的关注和参与!”还有人留言:“我是一个狂热喜爱上海话广播节目的90后听众,我最喜欢上海戏曲广播的沪语播音,强烈支持上海话广播!”一些超过45岁报名年龄的市民说:“哪怕不能参加比赛,也想来现场说说上海话,要为推广和传承上海话做点努力,要为《阿富根》节目鼓鼓劲。”
谈到标准,赵洁说:“首先第一个是声音,做广播一定要声音好,另外希望是没有郊区口音的上海人。还有一个门槛是,我们不希望年纪太大,不想他出师就退休了(笑),所以这次劝退了不少。肖玲叶进学了五年,以前播音主持出声很难的,都要吃好几年萝卜干饭,他们都是专业里面千里挑一,培训很严格,天天念天气预报就念一年多。现在出师也要两年的,不是那么快。要天天读报纸,这是不容易的,普通话语汇变成上海话是有翻译过程的,在读报纸的过程里面就可以正音了。”日前,首场选拔已经结束,而真正能走到最后的选手,还要面对枯燥的培训。可习惯了快餐文化的年轻人,是否真有这个耐心完成这项艰巨的训练任务,也许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沪语广播的明天。
第三代“阿富根”:退休前,手把手带出接班人
晨报记者 徐宁
上世纪80年代初,《阿富根》栏目在全市发起了寻找第三代阿富根、小妹的征集活动。彼时仍在业余舞台话剧剧团演出的文艺青年叶进和肖玲同时参加了选拔,凭借着优秀的沪语底子,两人在2、3千人的海选中脱颖而出,叶进师从顾超,肖玲师从万仰祖,接下了第三代阿富根、小妹的棒。
从1983年正式进入广播主持界至今,两人已在这个岗位上奋斗了近30年。日前,在“寻找第四代阿富根”初赛的现场,他们接受了晨报记者的采访。
回忆起刚开始接受沪语主持培训时的经历,肖玲感慨万千。身为上海人,本以为上海话不错的肖玲第一次用沪语读报时被自己吓了一大跳,发音、用气、停顿方式完全不一样,让肖玲有一种瞬间不能说话的错觉。沪语的学习不似普通话有字典可以查询考据,当时的培训完全是由老师一对一带教,一个词一个词地矫正发音,从未接触过的尖团音也需要从基础学起。在最开始的一年里,肖玲只能播简短的天气预报,业余时间不断地听说读报纸,为今后几十年的沪语主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冲着对沪语主持的热爱,两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学习着,在学习的过程中,两人的老师、第二代阿富根顾超经常带着他们前往郊区进行学习交流。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市区和郊区都保持着相当数量的沪语节目,其受百姓热爱的程度现在想来都令肖玲唏嘘不已。“每次我跟着顾超老师到郊区进行交流,当地的百姓都热情得不得了,他们对沪语主持人十分得尊敬。”这种被重视的感觉使得肖玲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沪语主持带来的不是辛苦,而是神圣与自豪。
但这样的好情势并没有维持太久,1992年,全国推广普通话,沪上所有的沪语广播节目被迫全部停播,叶进和肖玲也不得不转而主持其它普通话节目。肖玲主持名医坐堂去了,叶进去做美食类节目。
再过5年,叶进和肖玲都将迎来退休,但第四代阿富根的接班人依然没有找到,但看到大家如此踊跃地报名参赛,叶进和肖玲感到非常欣慰。“我们会选择声音、语言表达、学历等综合实力优秀的选手进行亲自培养”,肖玲表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沪语播音员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将选择认可的学生进行点对点的培养,从基础知识开始,言传身教,培养第四代阿富根、小妹,继承老一辈沪语播音艺术家的心愿。
未来的“阿富根”:发展沪语,义不容辞
10月7日,《阿富根》开始了寻找其第四代接班人的海选活动,现场“阿拉、我伲、侬好”,乡音不断。最终有22人进入复赛。晨报记者现场采访了这些选手,他们有些晋级,有些落选,却都想为推广上海话出一份力,尽一颗心。此外,阿富根形象漫画有奖征集活动也同步启动,于10月30日徐汇滨江决赛现场揭晓。
颜悦玉 24岁 晋级
颜悦玉本是和师傅朱贞淼一起来参加比赛,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颜悦玉技高一筹进入了复赛。一口地道的上海话也深得评委青睐。说起普通话与沪语主持之间的联系,颜悦玉表示,如果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希望将普通话中有的东西和沪语中没有的东西关联起来,将沪语向大众化的方向更好地推广。
连彬尧 6岁 晋级
连彬尧从小就对沪语情有独钟,跟着黄永生老师学习 《说说唱唱》1年后,在黄老师的推荐下参加了本次沪语主持人选拔大赛。作为本次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连彬尧在台上表现得十分活泼,刚上一年级字还没认几个的连彬尧索性直接脱稿,大大方方地来了一段自我介绍后秀上了一段沪语脱口秀,博得了满场彩。
赵俊琦 23岁 淘汰
来自上海戏剧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赵俊琦可谓科班出身,得知本次比赛信息后,赵俊琦立即拉上同学报名参赛,“如果身为上海人都不参加,我会觉得很遗憾”。不管比赛结果如何,发展沪语对他这个上海人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有幸能成为沪语播音员,我将会使节目在形式上更活泼一些,增加更多百姓关注的话题,使沪语成为上海精神的一种象征。 ”
罗斌 44岁 淘汰
44岁的年纪已不算年轻,但在本次《阿富根》沪语大赛初赛现场,罗斌这样的选手并不少见。来自南汇的罗斌年轻时曾在东海农场广播站做过7年的广播播音员,以普通话播出各类新闻节目。
转眼女儿长大成人,年逾四十的罗斌逐渐卸下生活的担子,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在新闻里看到阿富根的报名信息后,罗斌感觉自己曾经的梦想回来了。火速报名参赛后,罗斌开始在网络、广播电视中有意识地收听沪语节目,虽然平时也讲上海话,但沪语主持与普通主持间明显的差异性还是让罗斌发现了需要提升的空间。
(责编: 葱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