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香港“二十面体”话剧《唱K回忆录》在沪落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4日17:58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潘妤

  继去年的多媒体建筑音乐剧场《路易·康的时代和生活》之后,香港导演胡恩威(微博)近日又带着他的新作《唱K回忆录》来到上海。昨天,该剧结束了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微博)的四场演出。将近三个小时的演出中,两岸三地的十几位演员,在70多首K歌多重唱中,串联起12个互相关联的唱K爱情故事。

  作为香港乃至亚洲最负盛名的实验剧团“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胡恩威的这部作品延续了他的风格,有一些实验,有一些晦涩。但关于唱K的主题,却让这部充满着冗长独白和对白的作品变得大众而欢乐。剧场里笑声和掌声不断,观众的情绪和反响,更多是给予那些属于所有人的集体记忆。

  《唱K回忆录》是去年在香港首演的。胡恩威介绍说,这部作品自己已经酝酿了整整6年。因为他发现,亚洲人明显比欧美人爱唱卡拉OK。虽然从诞生至今只有短短40年,但卡拉OK却成为一代人的主流文化。在创作该剧前,胡恩威先作了六个月的社会调查,问卷设计细致入微。比如,你第一次唱KTV是什么时候,平时多半在哪里唱、跟谁唱,最喜欢哪些歌曲……

  当发向两岸三地的问卷回到手中,胡恩威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人走进KTV的理由都出奇相似,而同年龄人爱唱的歌曲更是惊人统一。于是他在创作前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唱K,实质是我们在消费自己的情感。”

  整部作品就在一个循环往复的多幕剧结构中展开。小姐唱K、张国荣唱K、卡拉OK发明家唱K、最典型港女唱K、学生妹唱K、第一次唱K……每一幕,都有一个关于唱K的故事和记忆。而伴随这些故事的,是那些熟悉的旋律:《后来》、《遇见》、《好心分手》、《味道》、《K歌之王》、《至少还有你》、《月亮代表我的心》、《老鼠爱大米》……每一首歌曲响起,都有观众在台下热烈回应。

  十几幕故事和歌曲,构成了一幅K歌众生相,这些故事的讲述或通过独白,或通过对白,有闹剧的表演,也有演讲似的思考。胡恩威说,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结构,是因为这很接近点歌的形式。一首歌曲接着另一首,才完成一个完整的K歌之夜。

  不得不提的是全剧的舞美,充满着简洁和精致感。或许是学习建筑出身的缘故,胡恩威对舞台空间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他说,自己的作品和舞美都追寻着简约主义的美学。

  《唱K回忆录》并不是一台传统意义的戏剧,但这是一部能让很多人有所共鸣的舞台作品。和演员来自于两岸三地一样,这种共鸣,也同样能覆盖到所有有中国人的地区。

  东方早报(微博):“进念”是香港乃至亚洲最有影响的实验剧团,你们实验性具体体现在哪里?

  胡恩威:我们和香港话剧团这样的剧团是很不一样的。主流做的我们就不做,没有实验性的作品我们也是不做的。实验有时候会体现在题材上,有时候是形式上的。

  过去我们探索非叙事、形体还有观演关系,现在我们比较多关注多媒体和舞台空间,包括还有和传统戏曲的合作。总之就是实验表演艺术和舞台空间的不同可能性。有实验,舞台艺术才可以进步。

  东方早报:作为一个实验剧团如何维持生存?

  胡恩威:我们主要是由政府补贴。除了文化部门的资助,民政局也会给我们10%的资助。剧团有28个工作人员,演员也要负责做行政。香港政府对我们还是比较支持的。

  从2008年开始,我们开始了在香港文化中心的驻场计划。这3年我们所有的演出都在这里,每年大概有大小8个制作会上演,同时还有一些戏剧教育活动。因为有了固定剧场,所以我们可以安排戏剧季的演出。

  东方早报:你们的固定观众大概有多少?

  胡恩威:香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其实不如大陆,年轻人对文化艺术的兴趣不大,受流行文化影响比较大。这里的学生从来不接受诗歌教育,因此对戏剧的了解和接受其实更少。但现在看话剧的固定观众有1万左右,我们每年都卖掉2万多张戏票。剧团每年20%的收入来自于票房。

  东方早报:似乎你们每个作品都对舞美有着非同寻常的讲究?

  胡恩威:我们的戏确实特别重视视觉方面的舞台美学。我们甚至有作品没有演员,只有舞台在不停地变换。可能因为我是学建筑的,舞台空间也是建筑。在这方面,香港的剧团很有优势。大陆这边在演员这些方面都很强,但舞台技术和管理方面就有些问题。就比如这个戏,除了舞美,调音都是请最好的人,配什么话筒放什么位置,这里面都有大学问。我在上海演出必须带自己的人,这边的舞台技术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步。

  关于“进念”

  成立于1982年的“进念·二十面体”, 现为香港九个主要专业艺术团体之一,也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实验剧团。原创剧场作品超过160出。最初成员有荣念曾、胡恩威、林奕华(微博)、黄耀明、魏绍恩、杨永德、黄婉玲、沈家豪、黄大徽、吕时鹏、陈辉雄、于逸尧、陈浩峰等等, 通过文艺演出、文化政策研究、讲学等多种活动参与香港的文化构建及拓展新的领域,甚至很大程度影响了香港的流行文化。

  1987年,林奕华与达明一派合作的舞台剧《石头记》成为进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观众人数创纪录,也首开请流行歌手加盟前卫艺术的先河。2004年,曾荫权自己掏钱买票,看了胡恩威和林奕华联合执导的,讽刺自己的《东宫西宫——西九龙皇帝》。

(责编: sisi)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