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妈妈咪呀! 》寻“汉”记 中文版权磨了五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1日11:04  新闻晨报微博

  晨报记者 高 磊

  上海—北京—广州—上海,按照原定行程,自7月首演之后,中文版《妈妈咪呀! 》为期半年的首轮演出,“框”在中国一线城市,可就在剧组上下准备着年底返回申城,在新建的专业音乐剧剧场上海文化广场再演一轮时,制作人田元几乎被演出商“逼着”签下了赴西安、武汉等其它城市首轮演出的协议。

  这不在她的计划之内,“我们和外方的签订协议中,中文版《妈妈咪呀! 》的版权周期是五年,按照原先的设想,我们先在一线城市演,然后才到其它城市,最后是驻演。可没想到,首轮才演到一半,观众热情的程度,已经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 ”

  作为第一部汉语化的西方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妈妈咪呀!》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上海、北京两地112场演出,票房突破4500万元,吸引观众15万人次,成功实现了中国音乐剧行业的多个“第一次”,精彩的演出引发了各界广泛热烈的好评,演出剧场成了“撞星”高发地,而各大媒体也都对演出进行了深入密集的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中文版《妈妈咪呀! 》不仅仅是一部舞台表演,更成为了一个文化事件。

  中文版权磨了五年

  第一个吃螃蟹者总是要冒险的。中文版《妈妈咪呀!》光是版权就谈了5年,在此之前,甚至还有一部“流产”的汉化《悲惨世界》。那是2006年,英国金牌音乐剧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有意将《悲惨世界》汉语化,他计划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合资成立音乐剧制作公司,并公开在全国招募中文演员,可最终计划流产了,麦金托什决定撤资。当时,要汉化一部音乐剧,资金、剧场、市场容量、演员素质都意味着要从头来过,而这些方面恰是当时中国的“短板”,即便再资深如麦金托什,也不敢轻易冒这个险。

  田元参与了那一次的“失败汉化”,可她和自己的团队没有放弃经典音乐剧汉语化计划,他们找到了英国小星星公司。作为迄今版权化最多的一部音乐剧,“小星星”旗下的音乐剧《妈妈咪呀!》推出过13种语言版本,2007年,《妈妈咪呀!》英文版在上海、北京、台北进行了为期八周的巡演,最终盈利1800万元。此时,“小星星”方面也开始了对中文版《妈妈咪呀!》的考察,他们发现,中国音乐剧市场虽处于启蒙阶段,但发展很快,有了接受汉语化音乐剧的可能。

  2009年2月,伦敦一家咖啡馆,田元和“小星星”方面谈到了《妈妈咪呀!》中文版;一年后,“小星星”正式授权《妈妈咪呀!》中文版,从演员到对白,完全汉化,它成为首部汉语化的西方经典音乐剧。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与上海东方传媒集团、韩国CJ集团联手成立了“亚洲联创(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部设在上海,田元担任总经理,“亚洲联创”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未来十五年,陆续推出西方音乐剧中文版。在她看来,上海的音乐剧市场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前些年,上海大剧院不断引进西方经典音乐剧,培育了观众群,加上政府的一些扶持,以及专业的音乐剧剧场文化广场的建立,都让这里成为中文版音乐剧的热土”。

  唱词俚语不随便改

  在中文版《妈妈咪呀!》剧组,核心团队成员每人手里都有一本“红宝书”,那是从版权方英国小星星公司手中买来的版权协议,汉语化过程中,舞蹈、舞美、音响、音乐、灯光等各个环节,英方制作团队都要求中文版与全球版本保持同一水准,保证呈现在舞台上的东西都和原版一样,也就是所谓的“西区标准”。

  而原版《妈妈咪呀!》忠实粉丝质疑最多的,就是中文版翻译的问题——将原来ABBA乐队的23首经典曲目翻译成中文后,是否会影响剧情的连贯性?按照“宝典”要求,剧组必须先将英文歌词直译成中文,再交由音乐人意译润色,然后再请另一名翻译将歌词翻成英文,交给版权方比对。第一轮审核的考官正是ABBA乐队的两位主唱,他们从音乐的角度考核中文版演唱是否会改变作品原有的风格。

  唱词的翻译经历了不少波折。一些经典唱词究竟是保留还是硬翻,来回折腾了几趟。在《HoneyHoney》中,苏菲向她的爱人表达爱意,开口就唱“Honey,honey”,翻译组曾经翻译成“亲爱的”、“甜心”,反复改了许多遍,最后决定直呼“Honey”更干脆;两人爱到浓时,苏菲唱道:“(你)几乎杀了我。”翻译成中文时,就没有直译,采用意译“爱得火热”。

  剧中妈妈唐娜的扮演者田水告诉记者,中文版《妈妈咪呀!》所有的台词,英方都要求一律按照审定过的版本来演,即便是为了迎合各地观众的方言、俚语,看似随意,其实也是不能改动的,“这次到上海演出,我们会说回上海话,但内容和首演时是不变的”。据说,在英国原版里,本来就有一段英国世俗俚语的片段,到了中文版,就换成了各地方言——本质上,这仍是剧本翻译的一部分。

  培训演员当务之急

  “这次中文版《妈妈咪呀!》创排过程中,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培训演员,这在伦敦西区、美国百老汇都是不可能的。他们没有培训演员这个过程,一部音乐剧每六个月就会重新做一次面试,一个角色贴出招募启事,会有成百上千人来应聘,而且个个训练有素,体能、综合素质都不差。但在中国,虽然我们也有音乐剧专业,但从学生过渡到演员,需要相当的过程,所以,我们找音乐剧演员总是捉襟见肘。”尽管首轮演出已经过半,田元仍然感叹,西方经典音乐剧要完成中文版,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演员。

  事实上,早在选角阶段,演员难觅的问题就很突出。与国内音乐剧动辄请明星撑场面不同,英国导演组坚持“只找合适的人,因为《妈妈咪呀!》从来不是一个明星秀”。据导演保罗透露,一位在中国戏剧界颇有名的女演员曾主动要求演苏菲,但被英国导演组拒绝了,因为那个角色不适合她;而剧中三个“老爸”、一个“老妈”以及两个“老妈闺蜜”的演员招募工作,也花了很长时间。田元透露,来应聘的多是80后、90后,他们关注剧中女儿及朋友那个年龄段的角色,“但是,这部音乐剧有一半的戏在讲妈妈和三个曾与她相爱的男人之间的故事,角色限制了应征者应该是70后,可是目前这个年龄段的音乐剧人才出现断档。”

  即便是在排练阶段,演员的磨合仍是难题。今年5月,中文版《妈妈咪呀!》在上海大宁剧院封闭排练,还是有3名演员遭到淘汰,对此,音乐总监马丁解释说,进入集中训练阶段之后,问题逐渐暴露,《妈妈咪呀!》属于节奏快速、情绪高涨的音乐剧,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不但要承受载歌载舞的“强体力劳动”,还需始终保持激昂高亢的情绪。但是,“有的演员明显跟不上节奏;有的演员歌唱得不错,舞蹈却有欠缺;有的演员身体缺少协调平衡,总是入不了戏。”

  针对中国音乐剧演员的现状,中文版《妈妈咪呀!》排演之际,中方也向英方提出了一些建议。田元介绍说:“原来外方按照惯例,表示只需要3个替补演员,但我们坚持要7个。音乐剧在中国刚开始,我们缺的是职业化演员,必须把危机考虑得多一些。演员的身体素质,能不能适应每天的蹦跳?这都得经过一个过程,我们还没到那个成熟的阶段。”果然,首轮演出中有一场,因为演员伤痛,7个替补全上场了,“这证明当初我们的预判是对的,现阶段,不确定的因素的确很多”。

  启动选秀汉化《猫》

  通过做中文版音乐剧,把西方创意团队、技术团队,包括舞美、布景、道具,甚至服装制作都复制过来,逐步建立起中国的音乐剧产业,这是亚洲联创的最终目标。“试水”的中文版《妈妈咪呀!》排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总经理田元看来,都是未来要解决的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所以,亚洲联创绝不是一个项目公司,我们着眼于做产业,这才是对中国人能不能演音乐剧这一质疑最好的回答。”

  据她透露,接下来,他们有意举办一个专门的“音乐剧人才培训”课程,引进英国一些剧院现有的培训课程,把老师也请过来,包括业内很有知名度的“韦伯音乐剧夏令营”,他们也正在和对方商谈,希望把它引到中国,缩短中国与国际一流品质音乐剧之间的差距。

  今年2月,赶在中文版《妈妈咪呀!》创排之前,田元签下了下一部汉化的剧目——经典音乐剧《猫》,预计明年8月首演,“为了解决演员难的问题,我们可能会启动一个‘电视选秀’的平台,借助大众媒体,选拔中文版音乐剧《猫》中的几个主要角色。这也是音乐剧之父韦伯给我们提出的建议,当年,音乐剧《音乐之声》就有‘寻找玛利亚’的电视选秀。”

(责编: 琉璃)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