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导演杨世彭:大舞台与《星期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1日21:52  新浪娱乐微博

  由我译导的美国近代名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将在12月2至4日届上海人民大舞台公演。这出台湾版本的制作由国宝级演员金士杰及“全方位艺人”卜学亮主演,而这演出的场地我也相当熟悉,应该在此略述几句。

  我从小在上海长大,住在法租界的茂名南路,在附近的位育小学就读。1948年的夏天我随父母迁居台北,直到1981年才初次返沪,那时我已是美国的戏剧教授,也在美国生活二十年了。

  记得这人民大舞台以前叫作“大舞台”或“荣记大舞台”,是上海闻人(大流氓的雅称)黄金荣所建,一向演出京剧,名伶若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周信芳等都曾在此公演,在我幼时,热爱京剧且都票戏的父母,也常带我来此看戏。1981年的秋天,我在北京政协礼堂拜京昆名宿俞振飞先生为师后,曾来上海从师一月有余,那时俞师也曾带我来此看戏,而上海京剧院建院的隆重演出(由俞师跟童芷苓、刘斌昆三位合演《金玉奴》),好像也在这个剧场举行。如今,我自己的戏也将在此公演了,对我个人自然别具意义。

  我这出戏根据美国畅销“非小说”Tuesdays with Morrie改编。原书在1997年出版后,居然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上连续55周上榜,全球销售一千八百万册,译成32国文字。它的中文译本在中国大陆叫做《相约星期二》,在台湾则叫《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它在1999年拍成电影,由金像奖演员Jack Lemon 主演老教授,那也是这位喜剧名宿此生最后的角色。2002年间,原书作家Mitch Albom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剧作家Jeffrey Hatcher合作,把此书改编成话剧剧本,11月间在纽约的外百老汇公演,获得很好的评论,但并未成为走红剧。我在2009年秋天看了此剧的美国演出,深受感动之余,决心把它中译制作,供华语观众欣赏。翻译之时我也用了《相约星期二》这个剧名,当时还不知道大陆已有原书的译本,台北的译本居然销售了八十万册,香港也曾把它列为年度十大畅销书之一。一年多后此剧在台北公演,为了宣传上的便利,也就采用了台湾畅销书的译名。

  这本书跟这个剧本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作者Mitch Albom是个相当成功的体育记者及专栏作家,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过去的恩师患了不治之症,只有三两个月的寿命了,他立即飞去七百哩外的老师家,本想仅去安慰一下,但垂死的老人居然给他很多启发,接着他每星期二都去拜访,连续十四周,直到老师过世。这最后十四次的会面谈到不少人生课题,作者也都把它录音存念,后来据此写了这本畅销书这个剧本,版税也支付了老师的医药费。

  这“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谈到人生,家庭,婚姻,事业,恐惧,欲望,当然也谈到衰老及死亡,但其中最重要的课题却是“爱”。老人患了“渐冻症”,虽然神智清醒,身上的肌肉却在一吋一吋的死去,在他仅存的几个月里,虽然无助到大小便都需人伺候,他仍旧关爱身边的每个人,包括那些闻名来访或写信请教的陌生人。在他的信念里,正如他喜欢引用的奥登诗句:“我们必须相互关爱,否则就是死灭”。他把爱心大量付出,感动了不少陌生人,也把作者从名利场中解放出来,从此投身慈善事业。

  作者米奇。艾尔邦可说是今日成功人士的写照。他身兼五份工作,在有名的报纸上撰写专栏,主持电台电视节目,经常去奥运及世界级的球赛采访,郊区有豪宅,名车有两部,也有交往七年的女友,但他却忙到连结婚的时间都没有。在老师的临终课程里,他觉悟到现今社会的误导:多点钱就是好,多点名气就是好,多点多就是好。相反的,老师家中绝大部份的对象都已用了几十年,但这简朴的屋子里却充满爱与关怀,是个“非常富足的家园”。

  米奇对生养孩子相当抗拒,认为孩子会绑住他,让他无法周游世界,也会使他放慢脚步,在职场的竞争里败退。老教授却觉得我们应该拥抱生命,“有朝一日生命若也回抱,那就是最最美妙的感觉了”。米奇感叹自己虽仅37岁,在职场上已经逐渐落伍,真希望自己还是二十岁。老教授却认为年龄的增长并不代表身体的退化,反而是经验的相对增长:“一棵树最美的时候就是落叶之前”,而且,“我早已活过你的年岁,我为什么还要嫉妒你的青春?”他又说:“假如你一直跟年老这件事打仗,你将永远不快乐,因为无论如何你都会变老。”

  对于死亡,濒临那最后一天的老教授有他的看法:“一旦你学到如何去死,你就学到怎样好好活了。”他觉得人们在有生之时,应该尽量做个好人,花时间给家人,原谅敌人。若有话该讲给至亲好友听,应该立即就讲,别等到临终前来不及讲。他自己,早已安排一个“活人的葬礼”,听他的亲友诉说他是多么可亲可爱。他也拟定他的墓志铭,简简单单的“一位老师,直到垂死”。

  这位老教授至死都保持他的幽默。讲到他的火化,他关照亲人“别让他们把我烧过头了”。他叫米奇等他死后去扫墓,“别匆匆忙忙地放下几朵花开车就走”,但须带份野餐带条毛毯,在那风光颇好的池边树下跟他谈心。那时候,他说,“由你讲,我来听”。

  这些亲切而有深意的题材全纳入剧本了。这出戏简单、灵动、畅顺,仅有两个角色,以简约的布景道具在空旷的舞台上搬演众多场景,叙事技巧相当高明。全剧以米奇作为叙述者开始,回忆二十年前初见莫利教授时的尴尬,直到老师死后他去扫墓结束,全剧一气呵成,多数演出并无中场休息。

  此剧的最后一场,是米奇到老师墓地探访,带了毛毯及野餐,在池畔树下一边野餐一边与老师谈心,感觉却是非常之好。结束前米奇有几句这样的台词:“假如你的一生能像莫利那样,总是把别人当作第一优先,永远付出你自己,那等你死后,你其实并没离去,你活在每一个你曾影响的人的心里。”在这真实故事里,莫利教授的最后14堂课虽已结束,其实还在继续进行。米奇成为畅销作家后,把他的大量版税捐助各种慈善事业。这本书的畅销让它变成各种文字,也感动了世界各地的读者,包括中国、台湾及香港。随着本剧在上海的演出,以及我们希望有的其它城市巡演,莫利老师的教室之门,正向内地的观众开放,他的课程,看来还会延续下去呢。

  (本文作者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戏剧舞蹈系荣休教授,也是资深的导演及学者。)

  杨世彭/文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