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妈妈咪呀》上海北京百场赚足口碑 将转战广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3日11:32  南方都市报微博

  从某种角度说,《妈妈咪呀》中文版对于中国音乐剧市场的作用或许类似当年的十部引进大片,是开拓者。只有开拓成功,将来原创的中国音乐剧之路才能走得更为顺畅。

  在上海和北京演足百场后,音乐剧《妈妈咪呀》的中文版转战广州。跟上海试演的忐忑不安以及北京的超好口碑相比,广州站似乎已经没有悬念,唯一的悬念大概要数沈小岑(微博)角色会讲几句广东话,会不会像她在上海说的上海话那么好笑。

  有人说《妈妈咪呀》班子借用西方名剧而非主打国产原创,这批评道理上没错,但实属超前。看现状,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实力仍相当薄弱。这有点像1994年《亡命天涯》进入中国,从某种角度说,《妈妈咪呀》中文版对于中国音乐剧市场的作用或许类似当年的十部引进大片,是开拓者。只有开拓成功,将来原创的中国音乐剧之路才能走得更为顺畅。

  音乐欣赏的趣味有两极,一极是戏剧性的音乐,如歌曲和戏曲,另一极则毫无戏剧性。流行歌剧属于后者。当然,某些歌曲甚至专辑都蕴含内在的戏剧性,通常是讲一个暗恋或失恋的故事。用现成的流行歌曲来编写音乐剧,堪称嫁接两个极端,试图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妈妈咪呀》的大胆尝试在于它不改变原来的词曲、仅通过重新配器来寻找笼统的情感抒发和具体的戏剧场景之间的契合点,获得巨大成功。

  但同样的手法,中国人采用就未必得到认同。有人编排过邓丽君的歌曲,但反响远不如引进剧目。长久来看,原创国产剧是中国音乐剧的最终归宿,但在到达那个终点的路上,引进和借鉴是绕不过去的———对创作人员如此,对观众也是如此。观众只有看多了,积淀够了,才能判断孰优孰劣。但是,这个过程需要多长?创作了音乐剧《金沙》和《蝶》的三宝极其悲观,认为还需50年。但也有乐观的,如台湾的戏剧大师赖声川(微博)先生,笔者请教他像《暗恋桃花源》、《茶馆》这样的经典,有无可能在北京、上海、台北这样的大都市长期驻演,换言之,中国会不会出现自己的百老汇,他回答说,他有信心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天。在纽约百老汇,音乐剧一般要比纯话剧更为商业,每轮上演的时间更长。

  中国人演外国戏,在风格上有一个分水岭,一种是让观众尽量忘记台上是中国人,另一种相反,希望大家看着看着忘记演的是外国人。在影视资料极其发达的今天,染黄头发垫高鼻子装老外实在没有必要,跟外国版本比拼正宗,岂非鸡蛋碰石头。反之,如果通过得体的本土化手段拉近台上台下的距离,反而比较讨巧。《妈妈咪呀》有一大难处,是中西时代的错位:西方1970年代流行性开放,剧中妈妈短时间内跟三个男人有染;到了女儿时代,渐趋保守,女儿的爱情观跟咱们更接近;而中国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一些老辈人不能接受的做法,现在的80后、90后习以为常。这个戏若处理不当,上年岁的观众会把妈妈当成潘金莲,而年轻观众则受不了女儿的作风。所幸的是,中文版通过巧妙调节部分台词的措辞,基本上解决了这个内在的矛盾。

  音乐剧的魅力核心在于音乐。欣赏《妈妈咪呀》如果能事先熟悉A BBA的流行歌曲,其他的文化障碍基本上会一扫而光。不过,即便没听过这些歌,只要带着放松的心态,也会立马进入这出戏的欢乐氛围。切记,剧情结束时别匆匆离场,终场有三首加唱曲目,那才是该戏真正的高潮,大家可以跟着一块唱一看跳。

  南都特约娱评员 周黎明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