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戏曲掀起洋剧风 好与坏专家各执一词(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4日10:37  北京晨报微博
京剧《王子复仇记》 京剧《王子复仇记》
京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京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京剧《小吏之死》 京剧《小吏之死》

  话剧舞台上经常搬演西方名著,这一点也不新鲜,因为话剧本来就是舶来品嘛。但是我们土生土长的京剧舞台如果演外国戏,是否能被老戏迷接受?又是否能让一些年轻的戏迷感兴趣呢?这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上世纪初,许多西方小说的故事如《茶花女》、《罗宾汉》、《汤姆叔叔的小屋》都曾在京剧舞台上出现过。今天,依然有各种外国小说、戏剧被改编为京剧,这样的尝试尽管反反复复、成成败败,可它一直没有停止。虽然在北京的京剧舞台,搬演外国戏还不多见,但在今天的台湾和上海,却悄然掀起一股中国戏曲嫁接西方名著风,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了解。

  剧目层出不穷

  十年前,台湾宝岛的京剧名家魏海敏演出的一部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的《欲望城国》让人眼前一亮,如今她每年都在排演京剧新戏,包括改编张爱玲的作品和创作《孟小冬》。在现代京剧《欲望城国》、《楼兰女》、《奥瑞斯提亚》等一系列莎翁剧作改编剧目中的表演,魏海敏给京剧界带来很多话题和新意。

  很多传统的艺术形式要想源远流长,必须跟得上形势,京剧也不例外,虽然改编未必都能成功,但是故步自封只能是死路一条。京剧的跨文化创新最常见的做法之一是“洋剧中演(微博)”,即将外国经典剧目或著作改编成为京剧。近些年来,比较突出的剧目有《王子复仇记》、《岐王梦》、《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公主杜兰朵》、《情殇钟楼》(原名《圣母院》)等京剧作品。

  上海京剧院(微博)这些年始终关注着社会文化生态的变化,尊重传统,但又不断激活传统。除了不断打磨精品剧目外,根据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改编的新编京剧《岐王梦》和根据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改编的新编京剧《王子复仇记》自创排以来已经六赴欧洲,并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获得大奖;取材于契诃夫短篇小说《一个官员的死》改编的新编京剧小戏《小吏之死》获得中国戏剧奖;而根据维克多·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的新编京剧《情殇钟楼》(原名《圣母院》)将于近日正式亮相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

  近日,上海京剧院《王子复仇记》剧组接受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邀请,参加了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演出。《王子复仇记》是本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中亚洲和中国参演项目中唯一的获奖团队。该剧的获奖,开创了中国参演剧目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获奖的先河。新编京剧《情殇钟楼》根据维克多·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今年恰逢原著《巴黎圣母院》完稿180周年。《情殇钟楼》的创作者忠于原作精神,忠于中国戏曲的艺术规律,以女主角艾莉(微博)雅为主线,集中反映了她的曲折命运,以京剧的形包装雨果的魂,再吸收一些东方艺术元素加以丰富。主演文武兼优、唱做并重。最近,该剧入围了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评比展演。

  专家各执一词

  关于中国戏曲嫁接西方名著,戏曲专家的意见也不尽相同,其中戏曲评论家和宝堂、傅谨老师的意见都非常有代表性,同时对于京剧的创作也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戏曲评论家和宝堂认为,这些中国戏曲演出外国名著的作品虽然很多,但没有一出能成为保留剧目的,尤其是能把投入创作的成本收回来的几乎没有,都是赔钱的戏,“《四郎探母》、《锁麟囊》这些戏再老套,也是叫座。而这些演外国名著的新戏除了在演出之前让观众看到一个新颖的形式和取得宣传的噱头之外,演出一轮之后基本就放进仓库。我反对现在京剧倾向‘话剧化’的创作方式,京剧的本体不是布景和导演,也不是所谓西方名著的故事,舞台剧和影视不一样,故事再新鲜,看一遍也就知道了,但京剧就是角儿的艺术,戏都在演员身上,京剧表演是最重要的,观众之所以能不断地走进剧场,是来听演员唱,看演员功夫的。”

  而北京戏曲学院傅谨老师则认为京剧嫁接西方名著不能一概而论,成败关键还在于看改编得好不好,“因为京剧的审美,和西方名著的叙述方式差别还是蛮大的,我觉得要想让观众接受,还是一个‘中国本土化’改编问题,要把那些西方名著的故事和人物进行处理,让我们的观众比较好接受,之前我曾看过泉州木偶戏改编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杭州越剧院改编的易卜生戏剧《海达·高布乐》就很好,印象很深。这可能是京剧嫁接西方名著的一个捷径。”

  晨报记者 和璐璐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